
亦稱“ 蘇門四友 ”。亦稱“ 蘇門四子 ”。指 北宋 文學家 黃庭堅 、 秦觀 、 晁補之 、 張耒 四人。他們在文學上各有成就,受到 蘇轼 賞識薦拔,故名。《宋史·文苑傳六·黃庭堅》:“與 張耒 、 晁補之 、 秦觀 俱遊 蘇軾 門,天下稱為四學士。” 清 陳維崧 《朝中措·客中雜憶》詞:“卻憶 蘇 門四友,曾經日給龍團。” 清 錢大昕 《十駕齋養新錄·蘇門四學士》:“ 黃魯直 、 秦少遊 、 張文潛 、 晁無咎 稱 蘇 門四學士。” 劉師培 《南北文學不同論》:“ 蘇 門四子,更無論矣。”
“蘇門四學士”是北宋文學史上的重要概念,指北宋文學家蘇轼門下四位傑出弟子——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張耒的合稱。此稱謂源于《宋史·黃庭堅傳》記載:“與張耒、晁補之、秦觀俱遊蘇轼門,天下稱為四學士。”
黃庭堅(1045-1105)
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江西詩派開山鼻祖。其詩風強調“點鐵成金”“奪胎換骨”,代表作《寄黃幾複》以奇崛瘦硬著稱,與蘇轼并稱“蘇黃”。其書法亦位列“宋四家”。
秦觀(1049-1100)
字少遊,婉約詞派代表。詞作情感細膩,如《鵲橋仙·纖雲弄巧》中“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成為千古絕唱。蘇轼評其“有屈、宋之才”。
晁補之(1053-1110)
字無咎,工于詩文詞賦,尤擅古文。其《新城遊北山記》以雄健筆力寫景,被《宋史》稱“文章溫潤典缛,淩麗奇卓”。
張耒(1054-1114)
字文潛,號柯山,詩風平易舒坦,關注民生。代表作《勞歌》反映社會疾苦,南宋陸遊贊其“自有一種風味”。
四人均因蘇轼薦舉入仕,文學主張受蘇轼影響,但又各具特色。元代脫脫《宋史》評:“黃、秦、晁、張皆以文采風流為一時冠。”此群體代表了北宋中後期文學創作的高峰,對後世詩詞、散文發展影響深遠。
“蘇門四學士”是北宋時期四位文學家的合稱,包括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張耒。他們因受蘇轼(號東坡)的賞識和指導而聞名,雖文學風格各異,但均以才華著稱,并成為蘇轼文學圈的核心成員。
背景與由來
四人因拜入蘇轼門下學習或受其提攜而得名。蘇轼最早将他們并稱,并在《答李昭玘書》中明确提到四人的才華。他們雖未形成統一流派,但各自成就斐然,反映了北宋文壇的多樣性。
成員特點與成就
與蘇轼的關系
四人雖受蘇轼影響,但并未局限于其風格。蘇轼對他們的提攜包括薦拔官職、文學指導等,如《宋史》記載:“(黃庭堅)與張耒、晁補之、秦觀俱遊蘇轼門,天下稱為四學士”。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作品或曆史評價,可參考相關文學史資料。
百倍扁牓璧田抪徧朝經暮史楚帳賜谥邸院娥陵氏坊曲防畛豐颀風傻甘之若素篙手跪門行伍涸澤之神踝子骨黃杜鵑頮面器禍心建統鲛奴吉館籍馬鲸吞坰牧剀切郎官清闌截連枝草留牧明甫鬧沉沉癖王竊疾器貢起官瑞星銳志散絕沙汭設放社家沈到生肉身己適道守械水界踏墊貼膳抟爐脫化先父險捍顯宦小鳳團孝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