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鱗的意思、披鱗的詳細解釋
披鱗的解釋
比喻犯顔直谏,觸怒帝王。 唐 皇甫澈 《賦四相詩·中書令锺紹京》:“謀猷葉聖朝,披鱗奮英節。” 明 袁宗道 《封知縣劉公墓志銘》:“夕郎矯矯,名重披鱗。” 明 蔡汝楠 《創建大複何先生祠記》:“披鱗蹈鑊,朝士奪色。”參見“ 批逆鱗 ”。
詞語分解
- 披的解釋 披 ī 覆蓋在肩背上:披星戴月。 穿戴:披挂。披甲。 打開,散開:披襟。披閱。披露(發表,公布,表露)。所向披靡。 劈開,裂開:竹竿披了。 筆畫數:; 部首:扌; 筆順編號:
- 鱗的解釋 鱗 (鱗) í 魚類、爬行動物和少數哺乳動物身體表面長的角質或骨質小薄片:魚鱗。鱗片。 鱗狀的:鱗爪(僶 )。鱗波。鱗莖。鱗屑。鱗集(群集)。遍體鱗傷。鱗次栉比。 泛指有鱗甲的動物:鱗鴻(指“魚雁”,
網絡擴展解釋
“披鱗”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
一、比喻冒犯君主、犯顔直谏(主流含義)
-
基本含義
指臣子直言進谏,觸怒帝王。這一用法源自“批逆鱗”的典故,出自《韓非子》中“龍喉下有逆鱗徑尺,若有人觸之,必殺人”,比喻觸犯君主的威嚴或禁忌。
-
出處與例句
- 唐代皇甫澈《賦四相詩·中書令锺紹京》:“謀猷葉聖朝,披鱗奮英節。”
- 明代袁宗道在墓志銘中稱:“夕郎矯矯,名重披鱗。”
- 明代蔡汝楠記載:“披鱗蹈鑊,朝士奪色。”(均出自)
-
相關成語
- 與“批逆鱗”同源,均指直言觸怒帝王,如《史記·刺客列傳》中“奈何以見陵之怨,欲批其逆鱗”。
二、現代引申義:表面現象下的危機(少數用法)
- 含義
形容事物表面看似平靜,實則隱藏更大問題,如“展開魚鱗後暴露出更多隱患”。這一用法多用于現代語境,可能與成語的原始含義存在差異。
三、其他用法
在個别語境中,“披鱗”也可字面描述“身披鱗甲”,如例句:“怪獸身披鱗甲,刀槍不入。”()
該詞需結合語境理解,傳統文獻中多指“犯顔直谏”,現代偶見引申為“表象下的危機”。如需深入考證,可參考《漢典》《韓非子》等古籍。
網絡擴展解釋二
《披鱗》這個詞是指龍鱗被打開或裂開的意思。根據部首和筆畫的拆分,可以知道《披鱗》這個詞由“扌”和“魚”兩個部首組成,其中,“扌”表示手部,而“魚”則代表鱗片。它的總筆畫數為9。
《披鱗》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神話傳說中的龍。龍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形象,被視為神鬼之物,具有神秘、威嚴、力量等象征意義。龍的身上有很多鱗片,而當龍的鱗片被披開或裂開時,就形容為《披鱗》。
在繁體字中,披鱗的寫法為「披鱗」。
古代漢字寫作《披鱗》的方式,在不同的時期可能會有所變化。然而,由于古代文字記錄的複雜性,我們無法準确了解過去的具體寫法。
以下是一些關于《披鱗》的例句:
1. 龍王披鱗,震撼了整個海洋。
2. 戰士手持長劍,一招披鱗斬,敵人紛紛倒地。
3. 龍的披鱗散發着耀眼的光芒,令人歎為觀止。
一些相關的組詞有:披鱗戴發、披鱗戴铠、披鱗戴甲。
近義詞可以包括:龍鱗、鱗片。
反義詞可能是:平滑、光溜溜。
總結起來,《披鱗》這個詞描述了龍鱗被披開或裂開的情景,它代表着威嚴、神秘和力量。繁體字為「披鱗」,在古代漢字記錄中的寫法因時代不同而有所變化。對于正确使用《披鱗》,我們可以用它來形容龍的形象、英勇的戰士,或是其他與勇氣、威嚴相關的事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