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沒的意思、溺沒的詳細解釋
溺沒的解釋
(1).沉沒。 晉 幹寶 《搜神記》卷四:“ 河伯 以庚辰日死。不可治船遠行,溺沒不返。”
(2).引申為沉迷。 清 吳殿麟 《答鮑覺生書》:“而來遊者,類溺沒於科舉舊習,而不能展其志拓其才。”
詞語分解
- 溺的解釋 溺 ì 淹沒:溺水。溺死。 沉迷不悟,過分,無節制:溺愛。沉溺。 溺 à 同“尿”。 筆畫數:; 部首:氵; 筆順編號:
- 沒的解釋 沒 é 無:沒有。沒用。沒關系。沒詞兒。沒精打采。沒心沒肺。 不曾,未:沒有來過。 不夠,不如:汽車沒飛機快。 出有 沒 ò 隱在水中:沉沒。沒頂之災。 隱藏,消失:埋沒。沒落。 漫過,高過:水沒了
網絡擴展解釋
“溺沒”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可從字面及引申義兩個層面理解,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 字面意義:指人或物體完全沉沒于水中,無法浮出水面。例如《搜神記》中“溺沒不返”即描述人被水淹沒無法返回的情景(、、)。
- 引申含義:比喻人沉迷于某種事物或陷入困境難以自拔。如清代吳殿麟提及科舉制度下讀書人“溺沒于科舉舊習”(、)。
二、讀音與用法
- 拼音:存在兩種常見标注,一種為nì mò(、),另一種為nì méi(),差異可能源于方言或曆史演變。現代标準讀音建議以詞典标注為準。
- 詞性:動詞,多用于書面語或文學語境。
三、文獻例證
- 晉代幹寶《搜神記》:“河伯以庚辰日死,不可治船遠行,溺沒不返”(、)。
- 清代吳殿麟《答鮑覺生書》批評科舉制度對人才的束縛(、)。
四、現代應用
如今“溺沒”多用于比喻義,如描述沉迷網絡、過度追求名利等情境。例如:“溺沒于虛拟世界,忽視現實責任”。
該詞兼具物理與抽象雙重含義,需結合語境判斷具體指向。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搜神記》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溺沒的意思
溺沒(ní mò)是指人或物體因陷入水中或沉入水底而淹死或沉沒。
拆分部首和筆畫
溺(澤字旁 + 心字底,共11畫)
沒(山字旁 + 水字旁,共7畫)
來源
《說文解字》認為,溺字源于水+心,表示心思陷溺于水的形象。有人認為,溺沒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考工記》中。
繁體
溺沒
古時候漢字寫法
溺: ⿰氵殳心冫冖,共14畫
沒: ⿱氵殳冫氵,共8畫
例句
他不小心溺沒在湖中。
由于洶湧的洪水,房屋被溺沒在水中。
組詞
溺水、溺亡、溺愛
近義詞
淹死、沉沒
反義詞
脫困、浮起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