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進貢的意思、進貢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進貢的解釋

[pay tribute] 封建時代藩屬對宗主國或臣民對君主奉獻禮品

詳細解釋

(1).古時謂藩屬對宗主國或臣民對君主呈獻禮品。 唐 李肇 《唐國史補》卷下:“ 羅浮 甘子, 開元 中方有,山僧種于 南樓寺 ,其後常資進貢。”《醒世恒言·杜子春三入長安》:“元來 波斯舘 ,都是四夷進貢的人,在此販賣寶貨。” 吳晗 《朱元璋傳》第四章二:“内地土司要定期進貢,酋長的繼承要得到朝廷許可。”

(2).猶送禮。 賈植芳 《在亞爾培路二號·集體生活》:“我們抱着小不忍則亂大謀的見解,不得不湊錢進貢。”《人民文學》1979年第9期:“和 王守信 的燃料公司一樣,電業部門也要不斷給‘上頭’進貢。”

(3).猶供給。 周立波 《山鄉巨變》下二十:“他不願意眼看這副熏得黑黃的腰舌落在繼母女兒的手裡,但也不想進貢自己的肚子,他認為那是糟蹋了,作惜了。”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進貢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深厚曆史政治内涵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附屬國、地方政權或臣民向君主或中央政權獻納物品的行為。以下從詞典釋義、曆史背景及語義演變角度分述:

一、詞典釋義

  1. 本義

    指臣屬向君主或藩屬國向宗主國呈獻財物特産,以示歸順或履行義務。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定義“進貢”為“封建時代藩屬對宗主國或臣民對君主呈獻禮品”。

  2. 引申義

    現代漢語中可泛指下級向上級贈送財物以謀求利益(含貶義),如“他向領導進貢以求晉升”。

    來源:《漢語大詞典》收錄“進貢”的引申用法,強調其“以財物賄賂權勢者”的語義擴展。

二、曆史制度背景

進貢制度源于中國古代的“朝貢體系”,是維系中央與地方、中原王朝與周邊政權關系的政治經濟行為。據《尚書·禹貢》記載,夏朝已出現按地域物産定貢賦的雛形。至明清時期,朝貢成為外交慣例,如琉球、越南定期向中國進貢特産(如香料、珍獸),同時獲得冊封與貿易許可。

來源:複旦大學曆史系教授樊樹志《國史十六講》指出,朝貢制度是“以中華為中心的國際秩序象征”。

三、政治與文化意義

  1. 象征臣服與權威

    進貢行為強化了中央政權的合法性,如《史記·匈奴列傳》載“匈奴單于朝貢長安”,體現漢王朝的統治威信。

  2. 經濟交換實質

    貢品常伴隨“回賜”,形成變相貿易。明代鄭和下西洋時,南洋諸國進貢胡椒、寶石,換得瓷器、絲綢等賞賜。

    來源:北京大學曆史學系教授王天有《明史:多重性格的時代》分析朝貢貿易的雙向利益鍊。

四、現代語義演變

隨着封建制度消亡,“進貢”的原始語境淡化,但衍生出兩類用法:


注:本文釋義綜合權威詞典及史學研究成果,曆史制度部分援引經典文獻與學者著作,語義分析兼顧曆時演變與共時用法。

網絡擴展解釋

“進貢”是一個曆史性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不同側重,主要可從以下方面理解:

一、基本定義

指封建時代藩屬國向宗主國、臣民向君主呈獻禮品的制度性行為。這種行為既是政治隸屬關系的體現,也是經濟交流的途徑,如《紅樓夢》提到暹羅國進貢茶葉的記載。

二、延伸含義

  1. 政治象征:通過定期進貢維系中央與地方的關系,如明代土司需獲朝廷許可繼承職位并進貢。
  2. 現代引申:含諷刺意味,指為謀取便利而送禮,如“不得不湊錢進貢”的描述。

三、使用特點

四、近義詞對比

與“貢獻”“納貢”等詞類似,但“進貢”更側重制度強制性,而“貢獻”可包含自願性質。

提示: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多用于曆史語境,若涉及現實場景需注意語境是否含貶義。

别人正在浏覽...

白豪寶旛抱氣鼻汀不見輿薪襯褶袍遲緩疇辰錯愛大忽雷丹輪攧窨洞燭其奸斷簡殘編對馬海峽蹲銜督相惡德鹗書煩怏風塵之言風書高蹑高屋弓箕工頭刮辣辣瑰豔海發函育黑衣郎涸溜回翼禍不旋踵獲辠腳船酒卮列韻民康物阜抹不下臉莫耶難説話骞衣窮且益堅七星草全價日秩沙濑上禮砂子十角填料銅川市頽惰圖錄吳體狹隘铦鈎想屬西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