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矮人。 晉 郭璞 《山海經圖贊·竫人國》:“僬僬極麼,竫人又小,四體取足,眉目纔了。” 唐 柳宗元 《行路難》詩之一:“北方竫人長九寸,開口抵掌更笑喧。啾啾飲食滴與粒,生死亦足終天年。”
“竫人”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特殊族群,其含義和出處可綜合如下:
基本釋義
指古代傳說中的矮人,體型極小。晉代郭璞在《山海經圖贊·竫人國》中描述:“僬僬極麼,竫人又小,四體取足,眉目纔了”,說明其身形短小但五官清晰。唐代柳宗元《行路難》詩中也提到:“北方竫人長九寸,開口抵掌更笑喧”,進一步佐證了這一形象。
字義解析
文化背景
該詞源自《山海經》中的神話體系,屬于古代對異域奇人的想象,反映了先民對未知世界的探索與奇幻構思。類似的記載在《山海經》中常見,如“小人國”“長臂國”等。
注意區分
需與網絡流行語“奆人”(指某領域成就極高者)區分,二者字形、來源及含義均無關聯。
竫人是一個漢字詞語,原指站立對立的兩人相望,也可以用來形容兩個人争鬥、競争的情景。
竫人的部首是立,共有8畫。
竫人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中國民間故事。故事中形容兩個人站立對立的情景,表達了争鬥、競争、對抗等内容。
竫人的繁體字是競人。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竫人的寫法略有變化。人在上方,竫在下方,呈象形字形态。
1. 兩位運動員争奪冠軍時,站在終點線前竫人而站。
2. 這兩個好友因為意見不合,竫人争辯起來。
竫勝(相互競争取勝)、竫逐(相互争鬥)、竫搶(相互争奪)
敵對、對立、争鬥、競賽
合作、和諧、團結、協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