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裝訂成冊後不加裁切的圖書。精裝和平裝書,都有采用毛邊形式的。 魯迅 《書信集·緻蕭軍》:“我喜歡毛邊書,甯可裁。”
毛邊書是一種裝幀獨特的書籍形式,其核心特點在于書頁邊緣未經裁切,保留紙張的原始參差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定義與裝幀特點
毛邊書在裝訂時“三面任其本然,不施刀削”(),即書脊外的天頭(上)、地腳(下)和翻口(側)三邊均不裁切,形成自然毛糙的邊緣。這種設計常見于精裝或平裝書,需讀者自行用裁紙刀逐頁裁開閱讀()。
2. 起源與發展
毛邊書起源于歐洲,最初是貴族定制的“未切本”,後于民國時期傳入中國。魯迅等文人推崇這種形式,并自诩為“毛邊黨”,使其在國内逐漸流行()。
3. 文化意義與美學價值
4. 制作工藝
書籍印刷時,印張折疊成帖後裝訂,毛邊書省去最後裁切工序,而普通書則裁切三邊以保持整齊()。
示例參考:魯迅曾表示“我喜歡毛邊書,甯可裁”,印證了其文化偏好()。
若需進一步了解裝幀細節或曆史背景,可查閱、3、4等來源。
毛邊書是指書本的邊緣部分有粗糙的纖維,形成毛狀邊緣的書籍。通常由于印刷、裁切等原因導緻書本的邊緣出現這種特點。
毛邊書的部首是“毛”,部首的筆畫數是“4”。
毛邊書這個詞彙是由“毛”和“邊書”兩個詞組合而成。毛指的是纖維、細顆粒等物體邊緣的絨毛狀物;邊書則表示書本的邊緣。
毛邊書的繁體字是「毛邊書」。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毛邊書的寫法與現代相同。
他的書架上擺滿了各種毛邊書。
毛絨玩具、邊書架、書籍、邊緣等。
毛邊書的近義詞有粗糙書、纖毛書。
毛邊書的反義詞可以是整齊書、光滑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