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受律的意思、受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受律的解釋

受命出師。 唐 郎士元 《奉和杜相公益昌路作》詩:“春半 梁山 正落花,台衡受律向天涯。” 唐 皇甫冉 《和袁郎中破賊後經剡中山水》詩:“受律梅初發,班師草未齊。”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受律”是一個較為古雅的漢語詞彙,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不高,其含義需結合古代文獻和權威辭書來理解。主要包含以下兩層意思:

  1. 接受命令或紀律約束(尤指軍事命令): 這是“受律”最核心和常見的含義。

    • “受” 意為接受、承受。
    • “律” 在此指法令、規章、紀律,特指軍令、軍法。
    • “受律” 即指接受命令(尤其是軍事命令)、服從紀律約束。常用來描述軍隊或将領奉命出征或執行任務時的狀态。
    • 例證: 南朝梁·虞羲《詠霍将軍北伐》詩:“擁旄為漢将,汗馬出長城。長城地勢險,萬裡與雲平。……受律 辭元首,相将讨叛臣。” 此處的“受律”指霍去病接受皇帝(元首)的命令。唐代詩人也有“受律 梅初發”等詩句,意指将領在梅花初開時(特定時節)奉命出征。
  2. 接受音律或遵循音律規範(較少用): 在特定語境下,“律”也可指音律、樂律。

    • “受律” 可引申為接受音律的規範、遵循音樂的法則。
    • 這個含義相對少見,更多出現在與音樂、禮樂制度相關的文獻中。
    • 例證: 雖不如軍事含義常用,但在描述音樂演奏或禮制遵循時可能用到,如“八音克諧,受律 成均”(需注意此為示例性表述,具體出處需查更專門文獻)。

“受律”一詞的核心意義在于“接受命令或規範”,尤其在古代文獻中,多用于軍事語境,表示接受軍令、奉命出征或嚴格遵守軍紀。其“接受音律規範”的含義較為次要和罕見。

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 該詞典是收錄漢語詞彙最豐富、釋義最權威的大型語文辭書之一。其對“受律”的解釋側重于“受命,接受命令”的含義,并引用了古代詩歌例證(如虞羲的詩句)。[來源:漢語大詞典出版社出版]
  2. 《辭源》(修訂本): 作為一部主要收錄古漢語詞彙和古代文化常識的大型辭書,《辭源》對“受律”的解釋也着重于“受命”之義,尤其指出其常用于軍事行動的開始。[來源:商務印書館出版]
  3. 古代文學作品與史籍: 如前述南朝梁虞羲的《詠霍将軍北伐》詩,唐代詩人如李峤、徐堅等人的作品,以及涉及軍事行動的史書(如《史記》、《漢書》中相關将領傳記的叙述語境)等,都是理解“受律”實際用法的重要依據。[來源:各類權威整理出版的古籍,如中華書局點校本二十四史、《全唐詩》等]

網絡擴展解釋

“受律”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一、詞義解釋

受律指受命出師,通常用于古代軍事或文學語境中,表示接受命令或任務後出征。例如唐代詩歌中常出現該詞,描述将領奉命率軍行動的場面。

二、發音與注音

三、出處與例句

  1. 唐代郎士元《奉和杜相公益昌路作》:“春半梁山正落花,台衡受律向天涯。”
  2. 唐代皇甫冉《和袁郎中破賊後經剡中山水》:“受律梅初發,班師草未齊。”
    (引證來源:)

四、其他說明

總結來看,“受律”是一個承載古代軍事文化的詞彙,需結合具體詩文理解其意境。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唐代軍事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百花齊放百無一失闆鋪被節别散菠棱城闬創興楚王祠從公歌磋議達道單族荅焉得人死力鼎湖帝星芳林園鋒芒逼人過半過狀荷扇今蟬蛻殼戟吻季葉咀嚼康侯困折臘麪臨川羨魚鱗皴聆聆龍飙隆極路奠秘藴凝嚬凝祥池鵬池掊冒淺色啓誨清序群口三倉少腹升授繩準飾潔室妹事期四下怢愉銜羁閑了賢緼仙萱校室戲怠寫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