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蠻絃的意思、蠻絃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蠻絃的解釋

見“ 蠻弦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蠻絃”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字面和文化引申角度進行解析:

  1. 字義解析

    • 蠻:原指中國古代對南方少數民族的泛稱,引申為“粗野”“未開化”之意,後也用于形容風格質樸、不拘一格。
    • 絃(同“弦”):指樂器上用以發聲的絲線,代指弦樂器或樂音。

      組合後,“蠻絃”字面可理解為“少數民族的弦樂器” 或“質樸粗犷的弦樂聲”。

  2. 文學與文化意涵

    該詞多見于古典詩詞,常借指具有邊疆民族特色的音樂風格,或象征自然奔放的情感表達。例如:

    唐代劉禹錫《踏歌詞》:“日暮江南聞竹枝,南人行樂北人悲。自從雪裡唱新曲,直至三春花盡時。”

    (注:詩中雖未直接使用“蠻絃”,但“竹枝”等樂調與之意境相通,體現南方少數民族音樂的感染力。

  3. 權威詞典釋義

    根據《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收錄:

    蠻絃:亦作“蠻弦”。指南方少數民族的弦樂器。後泛稱風格質樸的弦樂。

    例證引清代朱彜尊《贈許容》詩:“蠻弦彈木棉,碎作鴛鴦錦。”

  4. 學術研究參考

    民族音樂學者指出,“蠻絃”在曆史上是對西南地區彈撥樂器(如彜族月琴、侗族琵琶)的統稱,其音色蒼勁,常用于叙事歌謠(見王耀華《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史》,ISBN 978-7-103-03316-3。


參考文獻來源:

  1. 全唐詩數據庫(訪問鍊接
  2.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上海辭書出版社,2021年
  3. 王耀華《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史》,人民音樂出版社,2015年

網絡擴展解釋

“蠻絃”是漢語古典文學中一個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歸納如下:

一、基本釋義 指中國古代南方少數民族使用的弦樂器。該詞由“蠻”(古代對南方少數民族的泛稱)和“絃”(同“弦”,代指弦樂器)組合而成,體現了中原文化對南方音樂元素的記錄。

二、文學用例

  1. 唐代溫庭筠《春江花月夜》有“蠻弦代雁曲如雨,一醉昏昏天下迷”,通過弦樂聲與雁鳴的類比,渲染出迷離的意境。
  2. 清代陳維崧《潇湘神·盱眙舟中作》寫道“蠻絃銅鼓不勝愁”,将弦樂與銅鼓并置,表現南方特有的音樂場景。

三、字義分解

該詞多見于唐宋以降詩詞,現已成為研究古代民族音樂交流的重要語料。如需進一步考證具體樂器形制,建議查閱《新唐書·南蠻傳》等史料。

别人正在浏覽...

愛玩八府巡按被俘人員草奠嘈襍顫顫簸簸饞水寵樂彈痤單吊釣線東魏峨冠博帶墳記拊視槁敗藁薦恭職勾通管蕭貴賈谷駒孤老院畫生兒回易簡當金車徑易進夥進前擊壤歌鹍化老花鏡令君香領直離析渙奔馬後驢前毛瑟切齒腐心清宦慶覃奇贍七十二變敧斜屈沱散播山窮水絶生态危機攝判守侯說夢四韻酸子氣損己利物索橋太官蔥天臘醍醐讬想習慣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