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蛮絃的意思、蛮絃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蛮絃的解释

见“ 蛮弦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蛮絃”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字面和文化引申角度进行解析:

  1. 字义解析

    • 蛮:原指中国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引申为“粗野”“未开化”之意,后也用于形容风格质朴、不拘一格。
    • 絃(同“弦”):指乐器上用以发声的丝线,代指弦乐器或乐音。

      组合后,“蛮絃”字面可理解为“少数民族的弦乐器” 或“质朴粗犷的弦乐声”。

  2. 文学与文化意涵

    该词多见于古典诗词,常借指具有边疆民族特色的音乐风格,或象征自然奔放的情感表达。例如:

    唐代刘禹锡《踏歌词》:“日暮江南闻竹枝,南人行乐北人悲。自从雪里唱新曲,直至三春花尽时。”

    (注:诗中虽未直接使用“蛮絃”,但“竹枝”等乐调与之意境相通,体现南方少数民族音乐的感染力。

  3. 权威词典释义

    根据《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收录:

    蛮絃:亦作“蛮弦”。指南方少数民族的弦乐器。后泛称风格质朴的弦乐。

    例证引清代朱彝尊《赠许容》诗:“蛮弦弹木棉,碎作鸳鸯锦。”

  4. 学术研究参考

    民族音乐学者指出,“蛮絃”在历史上是对西南地区弹拨乐器(如彝族月琴、侗族琵琶)的统称,其音色苍劲,常用于叙事歌谣(见王耀华《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ISBN 978-7-103-03316-3。


参考文献来源:

  1. 全唐诗数据库(访问链接
  2.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21年
  3. 王耀华《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2015年

网络扩展解释

“蛮絃”是汉语古典文学中一个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归纳如下:

一、基本释义 指中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使用的弦乐器。该词由“蛮”(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和“絃”(同“弦”,代指弦乐器)组合而成,体现了中原文化对南方音乐元素的记录。

二、文学用例

  1. 唐代温庭筠《春江花月夜》有“蛮弦代雁曲如雨,一醉昏昏天下迷”,通过弦乐声与雁鸣的类比,渲染出迷离的意境。
  2. 清代陈维崧《潇湘神·盱眙舟中作》写道“蛮絃铜鼓不胜愁”,将弦乐与铜鼓并置,表现南方特有的音乐场景。

三、字义分解

该词多见于唐宋以降诗词,现已成为研究古代民族音乐交流的重要语料。如需进一步考证具体乐器形制,建议查阅《新唐书·南蛮传》等史料。

别人正在浏览...

阿曼拔节鄙旅敝舃裁截常名朝带超短裤赤赤哈哈春日雏型打格子当撑大起居靛青鼎角敷粉勾股沆漭捍塞花鬟恢伟会蕞绛驺笄导蹐地跼天济济荡荡穽房急燥钧弦空际劳动密集型箖箊陋短旅差费率贷旅谒迈达马钱偶作旁文剩义沛迟皮板毛普陋茹凄断期命倾压丘吾驱傩锐进三顾草庐撒鸭子社会性收率説剑缩首卷舌饕沓同气谐辨洗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