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uddleheaded and careless] 糊涂而马虎
信上隐隐间责他办事颟顸,帮着上司,不替百姓伸冤。——《官场现形记》
(1).面大貌。 五代 和疑 《宫词》之十二:“顢頇冰面莹池心,风刮瑶阶腊雪深。”
(2).糊涂而马虎。《朱子语类》卷九三:“ 居仁 谓 伊川 顢頇语,是亲见与 病叟 书中説。” 清 赵翼 《题竹初为袁赵两家息词后》诗之二:“各挟雌黄诉到官, 阎罗 包老 也顢頇。”《红楼梦》第八一回:“如今 儒老太爷 虽学问也只中平,但还弹压的住这些小孩子们,不至以顢頇了事。” 杨沫 《青春之歌》第二部第四十章:“他颟顸地蹲在女儿身边,用大手抚摸着她凌乱的头发。”
“颟顸”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mān hān(注意“颟”不读mǎn或zhuan,“顸”不读yè),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本义
指“面大貌”,即面部宽大、轮廓粗犷的样貌(此义项现已较少使用)。
引申义
现代常用其引申义,形容人糊涂马虎、愚昧无知,或指做事漫不经心、粗枝大叶。例如:
“他办事颟顸,常因疏忽导致失误。”
古籍出处
最早见于五代·和凝《宫词》:“颟顸冰面莹池心,风刮瑶阶腊雪深。”
(描写冬日冰面粗犷晶莹的景象。)
文学作品
《官场现形记》中:“信上责他办事颟顸,不替百姓伸冤。”
(批评官员处事敷衍失职。)
若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例句出处,可参考《宫词》《官场现形记》等文献。
《颟顸》是一个表示人愚笨、迟钝的词语,形容一个人思维迟缓,反应迟钝的状态。
这个词源于古代汉语,在汉字中,“颟”是形声字,“头”是它的声旁,表示头部,而这个字的本义是头脑迟钝;“顸”则是指愚笨、迟钝的意思。因此,合并在一起的“颟顸”意思就更加强烈,表示头脑迟钝、愚笨。该词一般用于形容人的思维和反应慢,或者表示一种统领不住各种纷杂思维和事物的状况。
根据《康熙字典》,《颟顸》可以拆分为以下部首和笔画:
1. 《颟》:头部(半旁)+ “从”字形(6笔)
2. 《顸》:高(上面)(4笔)+ 人(也是高)(2笔)
《颟顸》的繁体字为“頼頇”。在繁体字中,“頇”代表迟钝的意思,而“頼”则是仰赖、依靠的意思。
在古代汉字中,没有固定的形状和结构,因此,对于《颟顸》这个词,没有明确的古代汉字写法。
1. 他虽然聪明,但总是颟顸地反应,需要别人反复解释才能理解。
2. 她在会议上沉默寡言,一副颟顸的样子,似乎对所讨论的话题没有任何兴趣。
3. 面对复杂的工作任务,他总是颟顸不前,缺乏决断力和应变能力。
1. 组词:颟顸心智、颟顸反应
2. 近义词:愚笨、迟钝、鲁钝、木讷
3. 反义词:智慧、聪慧、敏捷、机智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