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容衣服袒露而狹小。 明 李日華 《南西廂記·許婚借援》:“丢了僧伽帽,撇了袒褊紅衫。”紅衫,指僧衣偏衫。
“袒褊”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細微差異,綜合多來源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形容衣着單薄,不足以禦寒。通常用于描述衣物不夠厚實,無法抵禦寒冷的狀态,常見于對寒冷天氣或穿着不合適的描述。
文學引申義
在明代李日華《南西廂記》中,“袒褊”特指僧衣的樣式,意為“袒露而狹小”。例如原文提到“撇了袒褊紅衫”,這裡的“紅衫”指僧侶偏衫,強調服飾的簡潔與暴露。
結構與發音
使用場景
若需進一步探究該詞在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南西廂記》等明代文獻。
袒褊(tǎn biǎn)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袒(tǎn)由“衣”的衍生部首組成,褊(biǎn)則由“衣”和“扁”兩個部首構成。
袒褊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左傳》中的記載。在古代,袒褊指的是穿着單薄和破舊的衣服,形容貧窮和寒冷的狀态。
在繁體字中,袒褊的寫法為「袒襢」。
古時候,袒褊的寫法為「袒褭」。這些寫法反映了漢字的演變和發展過程。
以下是袒褊的一些例句:
1. 這個農村孩子穿着袒褊的衣服,在寒冷的冬天要多加保暖。
2. 資源貧乏的地區,人們經常生活在袒褊的環境中,缺乏基本的生活條件。
3. 那個古代的富商在衣着上從不袒褊,總是穿着一身華麗的錦緞。
組詞:袒胸露背、袒光亮姿、業餘的、袒興。
近義詞:貧窮、寒冷、單薄。
反義詞:豐富、溫暖、寬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