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合祀的意思、合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合祀的解釋

合于一處祭祀。《通典·禮二》:“﹝ 漢平帝 立﹞ 莽 又頗改祭禮雲:天地有别有合,其合者,孟春正月上辛若丁,天子親合祀天地於南郊。”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三:“舉 吳 中前賢暨自古名流之宦遊流寓於斯土者,繪像合祀五百名賢祠。”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合祀是漢語中表示共同祭祀的專有名詞,指将多位神靈、祖先或曆史人物合并于同一場所或儀式中進行祭拜的行為。這一概念源于古代祭祀制度,最早見于《禮記·祭法》對“有虞氏禘黃帝而郊喾”的記載,體現先民對集體信仰的整合。

從祭祀形式分析,合祀可分為兩類:一是空間上的合并,如明清時期北京曆代帝王廟将188位帝王及79位功臣同殿供奉;二是時間上的并祭,例如唐代“大祀”制度中天地合祀于南郊的冬至儀式。現代宗教研究中,《中國祭祀文化通論》将其定義為“通過集約化祭祀活動實現信仰資源的有效配置”。

在語言學範疇,《漢語大詞典》第3卷第876頁明确标注該詞詞性為動詞,釋義為“合于一處祭祀”。構詞法上,“合”表聚合,“祀”指祭祀,二者結合形成偏正結構複合詞。現代漢語中常與“分祀”構成反義關系,如《明史·禮志》記載嘉靖年間“分祀天地”與“合祀天地”的禮制之争。

當代社會應用中,合祀現象常見于地方信仰活動。台灣學者林美容在《祭祀圈與地方社會》中記錄,福建漳州地區存在将開漳聖王、關帝、媽祖合祀于同一宮廟的案例,體現民間信仰的融合特征。這種祭祀方式既節省資源,又強化了不同信仰群體間的文化認同。

網絡擴展解釋

“合祀”是一個漢語詞彙,指将多個祭祀對象合并在同一場所或儀式中進行祭祀的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含義
    合祀的核心意義是“合于一處祭祀”,即不同神靈、祖先或曆史人物被共同供奉和祭拜。例如,清代吳中地區将五百位名賢繪像合祀于同一祠堂,便是典型實例。

  2. 曆史背景

    • 漢代王莽曾改革禮制,規定天子在孟春正月于南郊合祀天地,體現了古代禮制中“分合有序”的祭祀理念。
    • 日本明治維新後,部分神社因“神佛合祀令”改祭素戔鳴尊,反映了這一概念在東亞文化中的延伸。
  3. 文化意義
    合祀不僅簡化祭祀流程,還通過共同祭拜強化群體認同。例如,家族合祀祖先、地方合祀先賢等,均具有凝聚社群的作用。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祭祀形式或曆史案例,可參考《通典·禮二》《郎潛紀聞》等文獻(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白閣拜台擺枱并肩波文不易一字彩旗蠶兒昌亭旅食蟾月臭氧層傳吏道次導引東台對遇法定繼承發酵酒泛剽分形詭姽規取汩喪雇山喝報合獨洪庇後殿寰土回雁峯駕霧騰雲金雞獨立襟韻糾彈距谏連漉林檎幹流魚羅繖麻辣難老貧疾劈腿千秋鏡慶恤缺醫少殺升祔生生化化示例時饷水浮子殊奬庶老宿懵探花讨價還價停伫同計陷入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