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亦作"絶肮"。2.猶刎頸。
亦作“絕肮”。猶刎頸。《史記·張耳陳馀列傳》:“﹝ 貫高 ﹞乃仰絶肮,遂死。” 裴駰 集解引 韋昭 曰:“肮,咽也。” 司馬貞 索隱引 蘇林 曰:“肮,頸大脈也。”《南史·沉昭略傳》:“時 昭明 子 曇亮 已得逃去,聞 昭光 死,乃曰:‘家門屠滅,獨用生何為。’又絶吭而死。” 清 吳偉業 《思陵長公主挽詩》:“絶吭甦又咽,瞑睫倦微揚。”
“絶吭”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解釋:
“絶吭”的本義為“割頸自殺”,屬古漢語詞彙,需結合具體文獻理解。若需引用,建議優先參考《史記》《南史》等權威古籍注釋。
絶吭(jue2 hang1)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停止喧嚣聲音,安靜下來。
絶吭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纟(纖細)和口(嘴巴)。它的總筆畫數是12畫。
絶吭是一個古代漢字,其源自于古代的文字形式。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的甲骨文。
絶吭的繁體字形式是絕吭。
在古代,絶吭的拼音寫作jyut4 haang1(粵音)。古時候的漢字拼音與現代漢語拼音不同,因此在古代寫作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
1. 在圖書館裡,大家都非常文靜,盡量絶吭,以免打擾到别人。
2. 沒有人願意被打斷,所以請絶吭,好好傾聽他人的故事。
1. 絶対(jué dài):絕對,毫無例外。
2. 寂絶(jì jué):非常寂靜,沒有聲音。
安靜、寂靜、靜寂
喧鬧、吵鬧、嘈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