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亦作"絶肮"。2.猶刎頸。
亦作“絕肮”。猶刎頸。《史記·張耳陳馀列傳》:“﹝ 貫高 ﹞乃仰絶肮,遂死。” 裴駰 集解引 韋昭 曰:“肮,咽也。” 司馬貞 索隱引 蘇林 曰:“肮,頸大脈也。”《南史·沉昭略傳》:“時 昭明 子 曇亮 已得逃去,聞 昭光 死,乃曰:‘家門屠滅,獨用生何為。’又絶吭而死。” 清 吳偉業 《思陵長公主挽詩》:“絶吭甦又咽,瞑睫倦微揚。”
絶吭(jué háng)是古漢語中的複合詞,由“絶”(斷絕)與“吭”(咽喉)組合而成,字面意為“割斷咽喉”,引申指自刎或緻命的扼殺。其核心含義強調通過切斷咽喉導緻死亡的行為或狀态,常見于描述激烈沖突或自我了斷的語境。以下是詳細解析:
指“斷絕”“截斷”,《說文解字》釋為“斷絲也”,後泛指徹底割裂或終止。
來源:許慎《說文解字·卷十三》。
本義為“咽喉”,《玉篇》注:“吭,喉也。”特指呼吸與發聲的關鍵部位。
來源:顧野王《玉篇·口部》。
例:《史記·張耳陳馀列傳》載:“(貫高)乃仰絶吭而死。”描述自刎場景。
來源:司馬遷《史記·卷八十九》。
例:清代文獻中“絶吭之謀”喻指緻敵于死地的策略。
來源:《清史稿·兵志》。
“賜之劍而自絶吭”,指賜劍令其自刎。
來源:班固《漢書·卷四十八》。
“隗嚣抜劍絶吭”,記述将領自刎明志。
來源:範晔《後漢書·卷十三》。
“絶吭:割斷喉嚨。多指自刎。”
來源: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卷九》(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
“絶吭:斷喉。引申為自殺。”
來源:《辭源·第三冊》(商務印書館,2015修訂版)。
結語
“絶吭”作為古漢語專詞,承載特定曆史語境中的生死抉擇意象,其釋義需結合字源、古籍用例及權威辭書互證,方符合學術考據規範。
“絶吭”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解釋:
“絶吭”的本義為“割頸自殺”,屬古漢語詞彙,需結合具體文獻理解。若需引用,建議優先參考《史記》《南史》等權威古籍注釋。
案訊百字豹足備席碧傘鄙野播名財團怅塞超勝乘籍澄潤出鬼入神存摺打官腔單財點見坻堮風汛告匿高強棺釘曷鼻衡尺獲民胡桐律減色錦繡江山迥漠救民水火記敍開筵抗犯懇請樂毅棗漻漻劣紳龍舫緑霧篾片拟出女紅樸疎強辨潛消輕客氣志诠序山邸傷懷勢不可遏霜脊殊述樹隙私府通荊門我行我素霞漿校序習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