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吊帶”。圍在腰間從兩側垂下吊住長筒襪子的帶子。亦指圍在腿下吊着襪子的帶子。又叫吊襪帶。 茅盾 《色盲》:“漸勁的晚風吹開了紫色旗袍的下緣,露出蜜色長統絲襪上的淺紅色吊帶。”
“吊帶”是一個多義詞,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主要分為以下三類:
指用于固定襪子的帶子,又稱“吊襪帶”。通常圍繞在腰間或腿部,從兩側垂下以固定長筒襪。該用法多見于早期文學作品,如茅盾《色盲》中描述的“淺紅色吊帶”。
指機械吊裝與起重工程中使用的連接帶,常見于大型工程場景。
提示:若需了解更詳細的曆史演變或具體場景應用,可參考漢典或服裝設計類資料。
吊帶的拆分部首是口,拆分筆畫數為6。
吊帶一詞最早出自于英語中的“suspenders”,意為“吊帶、背帶”,主要用于固定褲子。後來引入中文,用以指代用于固定衣物的細帶。
《吊帶》這個詞的繁體為「吊帶」。
古代對吊帶的稱呼并不是吊帶,在古漢字中并沒有特定的漢字來表示此義。而是采用了類似描述的方式,比如稱之為“用繩索捆紮衣物的細帶”等。
1. 她穿着一條白色的吊帶裙。
2. 他用吊帶固定了褲子,以免滑落。
吊帶裙、吊帶背心、吊帶襪、吊帶背心衫等。
背帶、肩帶。
解帶、松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