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鸂鶆 ”。水鳥名。形大于鴛鴦,而多紫色,好并遊。俗稱紫鴛鴦。 唐 溫庭筠 《開成五年秋以抱疾郊野一百韻》:“溟渚藏鸂鶒,幽屏卧鷓鴣。” 顧嗣立 補注:“《臨海異物志》:鸂鶒,水鳥,毛有五采色,食短狐,其中溪中無毒氣。”
“鸂鶒”(xī chì)是古代文獻中對一種水鳥的稱呼,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鸂鶒是一種體型較小的水禽,外形類似鴛鴦,羽毛色彩豔麗,常見于湖泊、溪流等水域。其名稱源于象聲詞,模拟其鳴叫聲,或因其羽毛紋理細密如“鶒”(chì,指一種紋理細密的絲織品)而得名。
生物特征與文化象征
鸂鶒常成對活動,被視為忠貞愛情的象征,類似鴛鴦。例如,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描述其“形小如鴨,毛有五采”,而杜甫詩句“鸂鶒膠膠塘水滿”則描繪了其栖息環境。古人因其美麗羽毛,常将其形象用于工藝品或服飾紋樣。
文學與詩詞意象
在詩詞中,鸂鶒多用于渲染自然景緻或隱喻情感。如唐代詩人李峤的“飛絲惹綠塵,鸂鶒戀波暖”,以鸂鶒的依水特性烘托春日意境;宋代詞人亦借其雙栖特性表達相思之情。
别名與辨析
鸂鶒在不同地區或文獻中又稱“紫鴛鴦”“溪鴨”等,需注意與普通鴛鴦(屬鴨科)的區别:鸂鶒屬䴙䴘科,體型更小,擅長潛水,而鴛鴦屬鴨科,栖居習性略有差異。
若需更詳盡的生物學分類或古籍考證,建議查閱《中國動物志》或《古代名物考》等專業資料。
《鸂鶒》(xī jì)是一個漢字詞,指的是一種水鳥,也稱為鷗。
《鸂鶒》的部首拆分為鳥字邊悉,共計19個筆畫。
《鸂鶒》這個詞最早出現在《爾雅·釋鳥》一書中,現代漢語中的“鷗”字則是這個詞的簡化和形聲合成了。繁體字“鷗”保留了原始意義,用于正式場合,如文獻、古籍、印章等。
在古時候,“鸂鶒”這個詞的字形并不統一,常見的寫法包括:鸺、鸺鹠、鸤、鹆、鵼等。
1. 湖邊留下了一群白色的鸂鶒。
2. 我喜歡看鸂鶒在水面上自由飛翔。
鸂鶒的常見組詞有:鸂鶒群、鸂鶒鳴。
鸂鶒的近義詞有:海鷗、鷗鳥。
鸂鶒的反義詞是陸地上的鳥類,如鴿子、麻雀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