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願的意思、上願的詳細解釋
上願的解釋
最大的願望。《戰國策·燕策三》:“此 丹 之上願,而不知所以委命,惟 荊卿 留意焉。” 晉 袁宏 《後漢紀·獻帝紀》:“安國家,吾之上願也;若其不獲,則殺身以奉朝廷。” 南朝 梁元帝 《金樓子·立言上》:“盡忠盡力以報國家,此我之上願焉。”
詞語分解
- 上的解釋 上 à 位置在高處的,與“下”相對:樓上。上邊。 次序或時間在前的:上古。上卷。 等級和質量高的:上等。上策。上乘(佛教用語,一般借指文學藝術的高妙境界或上品)。 由低處到高處:上山。上車。上升。 去
- 願的解釋 願 (①願③願) à 樂意,想要:甯願。願意。情願。自願。 希望:願望。志願。但願。夙願(亦作“宿願”)。如願以償。事與願違。 迷信的人對神佛許下的酬謝,泛指許給别人的好處:許願。還願。 老實謹慎,恭
專業解析
"上願"是一個相對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可以從字面拆解并結合典籍用例來理解。根據權威漢語詞典和古籍記載,其核心含義如下:
一、核心義項:高尚的願望;宏大的志願
- 字義拆解:
- 上: 本義指位置在高處,引申為等級高、品質優、程度深等含義。在此語境中,意為“高尚的”、“崇高的”、“宏大的”。
- 願: 指心願、願望、志願、志向。
- 綜合釋義: “上願”即指高尚遠大的心願或志願。它強調願望的崇高性、超越性和宏大性,通常指個人或集體追求的理想境界或宏偉目标。
- 典籍例證:
- 北齊魏收所撰《魏書·高祖紀下》記載:“(太和二十年)秋七月丁丑,帝以久旱,鹹秩群神;自癸未不食至于乙酉,是夜澍雨大洽。丁亥,诏曰:‘…… 今上願天鑒,福流寰宇。’” 此處“上願”指皇帝(孝文帝)向天祈禱的崇高願望(祈求降雨)。參見《魏書》卷七下《高祖紀下》。
- 此義項是“上願”最基礎和主要的含義。
二、佛教引申義項:上求菩提之願
- 佛教語境: 在佛教典籍中,“上願”常被賦予特定的宗教含義。
- 具體釋義: 指佛菩薩為追求無上正等正覺(菩提)而發起的宏大誓願。這是佛教修行者追求最高智慧和解脫的終極志願。
- 内涵解析: 此義項是核心義項在佛教領域的延伸和具體化。“上”在此更側重于“無上”、“至高無上”的境界(菩提),“願”則特指修行者為達成此目标所發的誓願(如四弘誓願等)。
- 典籍例證: 該用法多見于漢傳佛教經典及論疏。例如,在闡釋菩薩修行階位的經論中,會提到菩薩需發起“上願”以趨向佛果。參見丁福保編纂的《佛學大辭典》相關條目(需查證具體經論出處,辭典有彙總)。
“上願”一詞主要有兩個層面的含義:
- 普遍含義(核心義):高尚遠大的心願或志願。強調願望本身的崇高性和宏大性。見于史書等典籍。
- 佛教專有含義(引申義):佛菩薩為追求無上菩提而發起的宏大誓願。是核心義在佛教修行目标上的具體應用。見于佛教經典及相關辭典。
使用提示: “上願”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屬于書面語或特定領域(如佛教、曆史研究)的詞彙。理解時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其指向的是普遍的高尚志願,還是佛教的特定誓願。
權威參考來源:
- 核心義項釋義與例證: 主要依據《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對“上願”的釋義及所引《魏書》例證。
- 佛教義項釋義: 參考《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等權威佛教辭典對相關術語的解釋,以及佛教經典中的用法。佛教義項的闡述綜合了佛教教義中關于“菩提心”、“誓願”的核心概念。
網絡擴展解釋
“上願”是一個漢語詞語,其核心含義為“最大的願望”,常見于古代文獻或正式語境中。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基本釋義
- 詞義:指最高、最重要的願望,常帶有鄭重或崇高的色彩。
- 結構:由“上”(形容詞,表“最高”)+“願”(名詞,表“願望”)構成,屬偏正短語。
二、古籍例證
- 《戰國策·燕策三》:
“此丹之上願,而不知所以委命,惟荊卿留意焉。”
(這是太子丹最大的願望,但不知如何托付使命,望荊轲慎重考慮。)
- 《後漢紀·獻帝紀》:
“安國家,吾之上願也;若其不獲,則殺身以奉朝廷。”
(安定國家是我最大的願望,若無法實現,願犧牲生命以報效朝廷。)
三、使用場景
- 文學表達:多用于強調願望的莊重性,如家國情懷、人生理想等。
- 現代延伸:可借指個人或集體的終極目标,但需注意語境適配性。
四、近義詞與反義詞
“上願”強調願望的至高性與重要性,常見于曆史文獻或正式表達。如需更多例句或古籍出處,可參考《戰國策》《後漢紀》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鞍韂百羞比較語言學殡車捕風捉影嘗湯戲顫音撤換塵渴嗔目切齒赤身踳缪淳德春凳純全瓷甖淙潺催生婆澹默箪笥單音詞大禹治水冬筍敦敏獨侑笃志厄劫訛索非罰飛谷華萼懷愁畫龍點睛浍濬诨話貨赇角巾跏子金剛力士錦繡腸九寺離山調虎劉公勇論經麻詞懞懞密栗撲撒遷臣逐客死滅鎖封陶醉條件調料猥劣詳覆嬉敖曉慧孝恺襲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