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寺戶的意思、寺戶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寺戶的解釋

即佛圖戶。 北魏 時為佛寺服役的民戶。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寺戶是中國古代寺院經濟體系中的特殊戶籍稱謂,特指歸屬于佛教寺院管轄、為寺院提供勞役或地租的依附人口,盛行于南北朝至唐代。其核心含義與曆史背景如下:

一、定義與性質

寺戶是寺院依附民的一種,身份介于自由民與奴隸之間。他們由官府或貴族賜予寺院,或由破産農民投靠寺院形成,需向寺院繳納實物地租(如糧食、織物)或服勞役(如耕種寺田、營建修繕),同時可領取寺院分配的口糧維持生計。其戶籍獨立于國家編戶,受寺院直接管理,不得隨意離開寺院土地。

來源:《漢語大詞典》(中華書局)"寺戶"詞條;《唐六典》卷三戶部郎中條。

二、曆史制度背景

唐代是寺戶制度的典型時期。政府通過"賜戶""施舍"等形式将部分民戶劃歸寺院,如敦煌文書P.2187《敦煌諸寺奉使衙帖處分常住文書》記載寺院擁有"寺戶"從事耕作。寺戶需承擔"歲課"(年租),其身份世襲,但寺院可對其進行放免或轉贈。唐中期後,隨着均田制瓦解和莊園經濟發展,寺戶逐漸被"淨人""常住百姓"等稱謂替代。

來源:姜伯勤《唐五代敦煌寺戶制度》(中華書局);《天聖令·田令》複原唐令第19條。

三、社會職能與演變

寺戶主要從事農業勞動,保障寺院經濟自足,部分負責手工業或寺務雜役。中唐以後,寺院土地經營轉向租佃制,寺戶逐漸轉化為佃農(如"佃食"),至宋代被佃戶制取代。這一群體反映了中世紀寺院作為地主的經濟實體屬性,也是佛教中國化進程中世俗權力與宗教勢力互動的産物。

來源:謝重光《漢唐佛教社會史論》(國際文化出版公司);郝春文《唐後期五代宋初敦煌僧尼的社會生活》(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寺戶是唐代寺院經濟的重要構成,本質為寺院隸屬的農奴化人口,其興衰映射了古代寺院土地所有制與生産關系變遷。

網絡擴展解釋

"寺戶"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以下兩種主要解釋,但需注意各來源權威性較低,以下綜合整理供參考:

  1. 曆史制度相關解釋(主流含義) 指北魏時期為佛寺服役的特定民戶群體,又稱"佛圖戶"。其特點包括:

    • 身份屬性:屬于依附于佛教寺院的農奴式人口,受寺院直接役使。
    • 職能範疇:需承擔寺院土地的耕作、雜役等勞動,兼具佃農與雜役雙重身份。
    • 制度淵源:結合了印度佛教"淨人"制度與中國晉唐時期田客蔭戶制度,屬于本土化的宗教依附人口制度。
  2. 建築相關解釋(少數說法) 在部分非專業語境中,被解釋為寺廟建築中的門戶或院落空間,但此說法未見于權威曆史文獻,可能為現代引申義。

◆ 補充說明:

别人正在浏覽...

白面儒冠變生肘腋别藏避雷線冰瓶逋貸柴窯長苞觇望晨飡春燕大禮拜大諾德教恩顧該天膏粱纨褲高山流水歌聲關門軌論過所駭俗邯鄲好戰洪翻畫荻互導激靈禁久禁末積重難返苛留枯淚枯體灰心賴好冷清冷天樂轶瓴甓纚舟鸾裀蒙伐墨勑逆犯淺色清濆乞紐忽濃七葉熱帶雨林氣候沙洪上漲生祠沈後黍絫贖徒傱勇邃宇鐵嶺吾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