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繁複的禮儀。 唐 李德裕 《贈陳夷行司徒制》:“以茲縟禮,用慰幽魂。”《宋史·忠義傳一·李若水》:“﹝ 高俅 ﹞得全首領以沒,尚當追削官職,示與衆異,而有司循常習故,欲加縟禮,非所以靖公議也。”
缛禮(rù lǐ)指繁瑣複雜、過分講究的禮儀或禮節,強調形式上的過度修飾與細節堆砌,常帶有貶義色彩,暗指虛浮不實或不合時宜的禮數規範。以下是具體解析:
字義溯源
“缛”本義為繁密的彩飾(《說文解字》:“缛,繁采色也”),引申為繁多、瑣碎;“禮”指儀式規範。合稱指過度強調形式細節而流于冗雜的禮儀制度。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1103頁。
文化内涵
儒家傳統主張“禮”應體現内在敬意(如《禮記·樂記》:“禮者,殊事合敬者也”),而“缛禮”則背離本質,淪為徒具形式的虛文,如清代顧炎武批評:“繁文缛禮,疲民耗財”。
來源:《禮記正義》中華書局,2008年整理本,第658頁;顧炎武《日知錄》卷十二。
形式重于實質
強調排場與流程的繁瑣性,例如古代貴族祭祀中的多重儀軌、宮廷朝見的複雜跪拜程式,耗費人力物力卻無益于實際效用。
來源:彭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中華書局,2004年,ISBN 9787101040983。
社會批判指向
常見于對陳規陋習的反思,如魯迅《墳·看鏡有感》諷刺“缛禮之弊”阻礙進步,現代語境中亦用于批評職場或社交中的無效流程。
來源:《魯迅全集》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第1卷,第202頁。
概念 | 與“缛禮”的關系 | 示例 |
---|---|---|
虛禮 | 均指空洞形式,但“虛禮”更強調虛僞性 | 客套話、表面寒暄 |
繁文缛節 | 近義替換詞,側重程式冗餘 | 冗長的公文審批流程 |
禮制 | 中性詞,指禮儀系統本身 | 周代禮樂制度 |
古籍例證
《宋史·志第六十六》載:“減缛禮,存大體”,反映曆代對簡化虛禮的倡導。
來源:《宋史》中華書局點校本,1985年,卷119。
現代研究
李學勤指出:“先秦部分禮儀因過度儀式化成為缛禮,漢代已逐步删改”(《文物中的古文明》,商務印書館,2008年,第316頁)。
來源:《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年,第9卷第1374頁。
“缛禮”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綜合解析:
“缛禮”指繁瑣的禮節或儀式,強調禮儀的複雜性和形式化。例如古代婚禮、葬禮等場合的繁複流程,均被稱為“缛禮”。現代漢語中,該詞也用于批評形式主義或過度注重細節的行為。
現代語境中,“缛禮”不僅指傳統禮儀,還可形容官僚體制或社會活動中不必要的繁文缛節。例如:“她計劃避開官僚體制下的繁文缛禮”。
與“缛禮”相關的成語包括“繁文缛禮”“虛文缛禮”等,均強調形式主義的弊端。例如“繁文缛禮”形容過分注重禮節而忽視實質内容的行為。
“缛禮”既是對傳統禮儀複雜性的描述,也暗含對形式主義的批判。其含義隨語境變化,需結合曆史背景和現代場景綜合理解。如需更完整的文獻例句,可參考《宋史》或相關辭典來源。
財大氣粗楚邦戳背脊電吹風地纮頓着埵塊俄羅斯二藍迩年非辜封套奉尊分化腐皮鋼利勾抹黑彪後門匠籍匠氣監守記裡鼓淨土金光草近真可塔撲支扣齒闚問劉伶酒流燿龍騰落後倮靈率爾操觚鬘雲貌敬旼旼婗子淺嘗辄止鉛澤容像柔勝潤物三騣聖胎神區石圻嗜欲四沖四科所央天童寺天文生同盟軍吐哺握發維星無何有脅不沾席斜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