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定。 宋 陳師道 《後山談叢》卷一:“一則奠安人心,二則張軍勢以疑敵謀。” 元 鄭光祖 《伊尹耕莘》第三折:“望賢士運神機,施妙策,指顧三軍,保乾坤奠安,解生民塗炭。” 郭孝成 《廣東光複記》:“就職以來,夙夜競競,務求 粵 省奠安,商民無擾。”
“奠安”是一個漢語詞彙,屬于書面語,常用于曆史文獻或正式語境中。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指“安定、穩定”,多用于描述國家、社會或民心的穩固狀态。例如《大宋宣和遺事》中“中國奠安,君子在位”即強調國家安定。
語境延伸
近代文獻如《廣東光複記》中“務求粵省奠安”,仍延續其傳統用法,強調地區穩定。
“奠安”是表達安定、穩固的書面詞彙,多用于曆史或正式場景,需結合語境理解具體指向(如國家、民心等)。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3、5等來源。
奠安(diàn ān)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
奠(diàn)音diàn,是一個由女子(女子部)和石(石部)組成的漢字。女子部表示女性,石部表示天然石頭。奠的基本意思是擺放石頭。
安(ān)音ān,是一個由宀(宀部)與女子(女子部)組成的漢字。宀部表示屋頂,女子部表示女性。安的基本意思是處在屋頂下的女性,也引申為平和安甯的狀态。
奠和安分别有3和6個筆畫。
奠安來源于《孟子·告子上》:“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其中的“又日新”的意思是每天都向前進步,每天都有新的進展。由此演變而來的奠安意味着每天都要保持穩定和甯靜的狀态,不斷向前發展和進步。
奠安在繁體字中的寫法和簡體字保持一緻。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然而,在古代,奠安的寫法與現代基本保持一緻,沒有大的變化。
例句:
他用兩塊石頭奠在墓前,表達對親人的思念之情。
在這個喧嚣的世界裡,我期望每晚回到家都能找到片刻奠安的時光。
組詞:
奠定(diàn dìng):以穩固的基礎建立或确立。
奠基(diàn jī):在建設過程中為将來的發展做準備。
近義詞:
安定(ān dìng):穩定、平靜。
平安(píng ān):安全、無憂無慮。
反義詞:
不安(bù ān):不穩定、焦慮。
動蕩(dòng dàng):指動亂、騷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