奠安的意思、奠安的詳細解釋
奠安的解釋
安定。 宋 陳師道 《後山談叢》卷一:“一則奠安人心,二則張軍勢以疑敵謀。” 元 鄭光祖 《伊尹耕莘》第三折:“望賢士運神機,施妙策,指顧三軍,保乾坤奠安,解生民塗炭。” 郭孝成 《廣東光複記》:“就職以來,夙夜競競,務求 粵 省奠安,商民無擾。”
詞語分解
- 奠的解釋 奠 à 向死者供獻祭品緻敬:祭奠。奠酒。 穩固地安置:奠都(?)。奠基。奠定(使穩固安定,如“奠奠基礎”)。 筆畫數:; 部首:大; 筆順編號:
- 安的解釋 安 ā 平靜,穩定:安定。安心。安甯。安穩。安閑。安身立命。安邦定國。 使平靜,使安定(多指心情):安民。安慰。安撫。 對生活工作等感覺滿足合適:心安。安之若素(遇到不順利情況或反常現象像平常一樣對待
專業解析
奠安,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是指使安定、使穩固,尤其側重于奠定國家、社會或局面的安定基礎。
具體釋義如下:
- 本義與核心: “奠”有奠定、建立、安置的意思;“安”指安定、安穩、安甯。二字組合,“奠安”強調的是通過某種行動或措施,使原本可能動蕩或不穩定的狀态變得穩固、安甯。它描述的是一種主動施加的、使歸于安定的過程或結果。
- 典型語境: 該詞常用于較為宏大或正式的語境,特别是描述國家治理、社稷存續、天下大勢等方面。它指統治者或某種力量采取措施(如施行德政、平定叛亂、建立制度等)來奠定國家長治久安的基礎,使社會秩序穩定,百姓生活安甯。
- 引申與抽象: 雖然主要用于國家社會層面,但也可以引申用于其他需要建立穩定基礎的事物或局面,意指使其根基穩固、狀态安定。
權威引用參考:
- 《漢語大詞典》 對“奠安”的釋義明确為:“安定。” 并舉例如《漢書·諸侯王表》:“而藩國大者誇州兼郡,連城數十,宮室百官同制京師,可謂挢枉過其正矣。雖然,高祖創業,日不暇給,孝惠享國又淺,高後女主攝位,而海内晏如,亡狂狡之憂,卒折諸呂之難,成太宗之業者,亦賴之于諸侯也。然諸侯原本以大,末流濫以緻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橫逆,以害身喪國。故文帝采賈生之議分齊趙,景帝用晁錯之計削吳楚。武帝施主父之冊,下推恩之令,使諸侯王得分戶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陟而藩國自析。自此以來,齊分為七,趙分為六,梁分為五,淮南分為三。皇子始立者,大國不過十餘城。長沙、燕、代雖有舊名,皆亡南北邊矣。景遭七國之難,抑損諸侯,減黜其官。武有衡山、淮南之謀,作左官之律,設附益之法,諸侯惟得衣食稅租,不與政事。至于哀、平之際,皆繼體苗裔,親屬疏遠,生于帷牆之中,不為士民所尊,勢與富室亡異。而本朝短祚,國統三絕,是故王莽知漢中外殚微,本末俱弱,亡所忌憚,生其奸心;因母後之權,假伊周之稱,颛作威福廟堂之上,不降階序而運天下。詐謀既成,遂據南面之尊,分遣五威之吏,馳傳天下,班行符命。漢諸侯王厥角稽首,奉上玺韨,惟恐在後,或乃稱美頌德,以求容媚,豈不哀哉!是以究其終始強弱之變,明監戒焉。” 其中“海内晏如”即指天下安定,而實現這種“奠安”有賴于當時的制度與措施(如分封諸侯,後又逐步削弱其權以鞏固中央)。
- 《辭源》(修訂本)同樣解釋“奠安”為“安定”。其釋義體現了該詞在傳統典籍中的穩定含義。
- 《古代漢語詞典》 也收錄“奠安”,釋義為“安定,使安定”。這進一步印證了其核心含義是使事物或局面歸于穩定狀态。
“奠安”是一個具有曆史厚重感的漢語詞彙,意指奠定基礎,使國家、社會或某種局面歸于安定、穩固的狀态。它強調的是一種積極的、建設性的安定過程或結果,常見于描述治國理政、穩定社稷的語境中。其權威釋義可參考《漢語大詞典》、《辭源》、《古代漢語詞典》等大型權威辭書。
網絡擴展解釋
“奠安”是一個漢語詞彙,屬于書面語,常用于曆史文獻或正式語境中。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詞義解析
-
基本含義
指“安定、穩定”,多用于描述國家、社會或民心的穩固狀态。例如《大宋宣和遺事》中“中國奠安,君子在位”即強調國家安定。
-
語境延伸
- 國家層面:如元代鄭光祖《伊尹耕莘》中“保乾坤奠安”,指維護國家安定。
- 民心層面:宋代陳師道提到“奠安人心”,即穩定民衆情緒。
用法特點
- 書面性較強:常見于古文或正式文本,如引用的清代文獻例句。
- 搭配對象:常與“社稷”“黎庶”“邦國”等詞關聯,如“奠安黎庶”(使百姓安定)。
現代應用
近代文獻如《廣東光複記》中“務求粵省奠安”,仍延續其傳統用法,強調地區穩定。
“奠安”是表達安定、穩固的書面詞彙,多用于曆史或正式場景,需結合語境理解具體指向(如國家、民心等)。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3、5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愛撫半封建辯給駁錯蒼狗白衣侈費腠理雕蟲小巧恩深愛重府命浮屋革邪觀光悍壯黃冶鹘打鵝獲辠艦船拮抗介入節用景緯進求隽婉課表懇言磕撲擂主良桐流逸流遠龍醢龍湖卯酒明均劘拂難然女将潛消默化钤壓清辭青門緑玉房宂宂喪具森涼商約單姓升跻事況四角號碼查字法碎教猥籍五樓無涯之戚賢東相衮夏收謝公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