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脈禮”。診費的敬稱。 郭沫若 《創造十年續篇》四:“我生平替人診病,除掉在學校時的實習之外,就隻有這一次。但也沒有處方,沒有受甚麼脈禮,隻是為相熟的人盡盡心而已。” 巴金 《春》十一:“ 淑華 已經封好了脈禮,看見醫生出去,連忙把它交給 绮霞 ,低聲催促道:‘快,快送去。’”
“脈禮”是一個具有特定文化背景的詞語,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差異,需結合權威資料綜合分析:
指中醫診病的診斷費,屬于對醫療費用的敬稱。該詞由“脈”(診脈)和“禮”(禮節性表達)組合而成,體現了傳統中醫文化中對醫者勞動的尊重。
部分資料(如)将其解釋為“按禮儀行事”,但該釋義未見于權威典籍。可能因“禮”字多義性導緻的誤解,建議以《漢典》等工具書釋義為準。
郭沫若在《創造十年續篇》中提到未收脈禮的診療經曆,巴金《春》具體描寫了脈禮的交付場景,均佐證其作為診費敬稱的用法。
若需了解其他可能釋義,建議核查具體語境。醫學史相關文獻中該詞出現頻率較高,可優先參考專業辭書。
脈禮(mài lǐ)是一個漢字詞彙,由兩個部分組成:脈 (mài) 和 禮 (lǐ)。脈指人體的脈搏和經絡,禮指禮儀、儀式和規範。因此,脈禮的意思是指根據脈搏和經絡來判斷疾病,以及對應的治療方法和儀式。
脈的部首是⺦,總共有9畫;禮的部首是示,總共有5畫。
脈禮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醫學典籍《黃帝内經》。它的繁體字是脈禮。
在古代,脈禮的寫法略有不同。脈的古漢字寫法是脈,由三個部分組成:卄、網、兩點;而禮的古漢字寫法是禮,由兩個部分組成:示、冖。古時候的寫法與現代寫法相比有一些細微差别。
1. 中醫重視脈禮,通過觀察脈搏和經絡來診斷疾病。
2. 按照傳統脈禮,治療疾病不僅需要藥物,還需要進行相應的儀式和規範。
組詞:脈象、脈診、脈理、脈絡。
近義詞:脈學、脈訣。
反義詞:非禮、無脈。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