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俗說鲇魚能上竹竿,但鲇魚黏滑無鱗,爬竿畢竟困難。後因以“鮎魚上竹竿”比喻上升艱難。 宋 歐陽修 《歸田錄》卷二:“ 梅聖俞 以詩知名,三十年終不得一館職。晚年奉召修《唐書》,書成未奏而卒,士大夫莫不歎惜。其初受勑修《唐書》,語其妻 刁 氏曰:‘吾之修書,可謂猢猻入布袋矣。’ 刁氏 對曰:‘君於仕宦,亦何異鮎魚上竹竿耶!’聞者皆以為善對。” 清 趙翼 《七十自述》詩之七:“寸寸鮎魚上竹竿,生平一第最艱難。”
"鲇魚上竹竿"(也作"鲶魚上竹竿")是一個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是比喻上升艱難或處境尴尬,常用來形容人晉升困難或事情進展不順。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詞典及文獻的詳細解釋:
本義與比喻
字面指鲇魚(一種體表多黏液、無鱗的魚)試圖攀爬光滑的竹竿。因鲇魚黏液導緻竹竿更滑,難以攀附,故引申為事物進展困難、難以提升,或形容人在仕途、事業中遭遇阻礙,晉升無望。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第12卷,第1023頁。
引申場景
多用于描述職場競争、社會地位提升或改革推進中的阻力,強調客觀條件不利或自身能力與環境不匹配導緻的困境。
來源:《中華成語大辭典》(商務印書館,2018年),第789頁。
宋代文獻記載
北宋歐陽修《歸田錄》卷二記載:"(梅聖俞)受敕修《唐書》,語其妻刁氏曰:'吾之修書,可謂猢狲入布袋矣。'刁氏對曰:'君于仕宦,亦何異鲇魚上竹竿耶?'" 此處以"鲇魚上竹竿"調侃官場升遷之難。
來源:歐陽修《歸田錄》,中華書局點校本(2006年),第32頁。
查看原文參考(中華典籍網)
元代戲劇化用
雜劇《漁樵記》中亦有"他便似鳔膠粘在竹竿上,我恰便似鲇魚上竹竿"的台詞,進一步強化了"難以擺脫困境"的意象。
來源:《元曲選》(臧晉叔編),中華書局1958年版,第3冊,第876頁。
《漢語大詞典》
"鲇魚上竹竿:比喻上升困難。鲇魚黏滑無鱗,爬竿極易滑落。"
來源: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0年,第12卷,第1023頁。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鲇魚上竹竿:形容處境困難,難以進展或提升。"
來源: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952頁。
典型句式:
"公司改革阻力重重,推行新制度如同鲇魚上竹竿,步步維艱。"
"他在論資排輩的體制中,深感鲇魚上竹竿的無奈。"
同義對比:
與"逆水行舟""緣木求魚"意義相近,但更側重因客觀條件(如環境阻力、自身局限)導緻的被動困境。
該成語生動融合了農耕文明對自然現象的觀察(鲇魚黏液與竹竿光滑的特性)與傳統社會對仕途經濟的隱喻,反映了古人以物喻事的智慧,是漢語中"以具象表抽象"的典型範例。
“鲇魚上竹竿”是一個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是比喻晉升或進步的過程異常艱難。以下是詳細解釋:
總結來看,這一成語生動刻畫了上升過程的艱辛,常用于文學或口語中表達對現實困境的感慨。如需具體例句或更多典故細節,可參考《歸田錄》原文或權威詞典。
百執事崩褫臣臣醋母草大臨擋子大廈将颠釣詩釣東夷頓履兒化翻翔分曉幹啼濕哭供禮工業配置海法和尚稻合翼昏因降氣傑起極樂世界敬迹靜潔九流絶伎隽李空名告身蘭麝離隙買休賣休鳥歌齧臂排斥異己排尿篇數前人失腳,後人把滑親操井臼青鵽卻之不恭榮泰商約沈淫失當式微摅發陶陳天下擿舉停靠土地堂王充屋基險遠小哥消化不良小夥子小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