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甿戶的意思、甿戶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甿戶的解釋

民戶。《舊唐書·李绛傳》:“至今兵宿 兩河 ,西疆削盡,甿戶凋耗,府藏空虛,皆因 天寶 喪亂,以至於此。”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甿戶是漢語中一個曆史悠久的複合詞,由“甿”與“戶”二字組合而成,特指古代從事農業生産的平民家庭。以下從詞源、釋義及曆史背景三方面進行詳細解析:


一、詞義解析

  1. “甿”的本義

    “甿”(音méng)古同“氓”,專指居于郊野的農耕之民。《說文解字·田部》載:“甿,田民也”,強調其與土地的緊密關聯。如《周禮·地官·遂人》雲:“凡治野,以下劑緻甿”,鄭玄注:“變民言甿,異内外也”,說明“甿”是區别于城郭之“民”的鄉野生産者。

  2. “戶”的引申義

    “戶”本指單扇門,引申為登記在冊的家庭單位。《漢書·食貨志》有“戶版”一詞,即戶籍名冊。故“甿戶”即被編入戶籍、以農為業的平民家庭,區别于士族或工商階層 。


二、曆史語境中的“甿戶”

在秦漢至隋唐的賦役制度中,“甿戶”是承擔田租、徭役的主體。如唐代推行均田制,“凡天下丁戶,富者兼田,貧者無容足之居,皆屬甿戶”(《通典·食貨典》),其身份需依附于國家授田,承擔賦稅 。宋代以後,隨着租佃關系普及,“甿戶”漸被“佃戶”“客戶”等詞取代。


三、權威典籍佐證

  1. 《史記·秦始皇本紀》:

    “徙天下豪富于鹹陽十二萬戶,諸廟及章台、上林皆在渭南,而甿戶不得遷”,反映甿戶地位低于豪族 。

  2. 《新唐書·食貨志》:

    “凡授田者,丁歲輸粟二石,稻三斛,謂之租。甿戶調絹二丈”,明确其賦稅義務 。


“甿戶”作為古代戶籍制度與農耕文明的産物,指代編戶齊民中務農的平民家庭,承載着土地制度、賦役體系的曆史信息。其詞義消亡于宋元之際,現代漢語中已罕用,但作為曆史詞彙仍具重要研究價值。

網絡擴展解釋

“甿戶”是古代漢語中的一個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詞義解析

曆史文獻中的用例

在《舊唐書·李绛傳》中,提到“甿戶凋耗”,描述了安史之亂後民戶減少、社會凋敝的現象,強調其對國家經濟的影響。

相關辨析

需注意與“蜑戶”(dàn hù)區分:後者指東南沿海以船為家的水上居民,屬于特定族群,曆史上受歧視且不列戶籍。

“甿戶”是古代戶籍制度中對普通民戶的統稱,常見于唐代文獻。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舊唐書》等史料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表現裨王補稅不痛不癢馳影池魚之殃踹水垂危矗然刺網撮引打夥打情駡趣隥道鬥船多方堕和羅飯床法眼宗廢丘豐熾剛性躬先士卒骨骺還聲紅情驩逸化性起僞鹘雕回奉呼盧喝雉交阯捐花樣镌説看不起克服來路不明亂族邁世面謀泥車瓦狗陪乘平原居士耆羸親饋弱手善罷幹休賞不踰時聲服使酒駡座勢要石苑樹異窣堵坡譚譚王忾往例忘其所以崄巘笑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