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戶。《舊唐書·李绛傳》:“至今兵宿 兩河 ,西疆削盡,甿戶凋耗,府藏空虛,皆因 天寶 喪亂,以至於此。”
“甿戶”是古代漢語中的一個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在《舊唐書·李绛傳》中,提到“甿戶凋耗”,描述了安史之亂後民戶減少、社會凋敝的現象,強調其對國家經濟的影響。
需注意與“蜑戶”(dàn hù)區分:後者指東南沿海以船為家的水上居民,屬于特定族群,曆史上受歧視且不列戶籍。
“甿戶”是古代戶籍制度中對普通民戶的統稱,常見于唐代文獻。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舊唐書》等史料來源。
甿戶(lóu hù)是一個漢字詞語,有着多重含義。它可以指半獨立的房屋(如農村的茅草屋)或者簡陋的房舍。另外,甿戶也可以用于形容某處環境荒涼、人煙稀少。
甿戶的拆分部首為由田字旁和戶字旁組成。
甿的部首為由田字旁組成,是“田”字旁音義相同字的總稱。
戶的部首為由戶字旁組成,起源于象形,表示“門”的意思。
甿的總筆畫數為9畫,戶的總筆畫數為4畫。
甿戶的來源較為複雜,最初的字形并不清晰。在古代文字中,有少量類似甿戶的字形,但其準确的來源并不确定。
甿戶的繁體字為“廬戶”,具有相同的意思。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不同于現代,甿戶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然而,具體的古代寫法尚不得而知。
1. 農村深處有一座甿戶,已經閑置多年。
2. 這個偏遠的山村隻有幾戶甿戶。
甿戶組成的詞語:
甿舍:指簡陋的房屋。
甿落:指荒涼、人煙稀少的地方。
近義詞有:茅舍、簡陋的房屋。
反義詞有:豪華住宅、富麗堂皇的房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