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長劍名。《漢書·隽不疑傳》:“ 不疑 冠進賢冠,帶櫑具劍,佩環玦,襃衣博帶,盛服至門上謁。” 顔師古 注引 晉灼 曰:“古長劍首以玉作井鹿盧形,上刻木作山形,如蓮花初生未敷時。今大劍木首,其狀似此。” 明 胡翰 《拟古》詩之一:“手提櫑具劍,拂拭鸊鵜膏。”
櫑具劍是漢代的一種古長劍,其名稱和形制具有以下特點:
櫑具劍指劍柄帶有特殊裝飾的長劍,名稱源自劍首(劍柄頂端)的「櫑具」裝飾。這一名稱最早見于《漢書·隽不疑傳》的記載。
漢代官員隽不疑曾佩戴此劍觐見暴勝之,因其儀容莊重、佩劍考究而備受贊譽。後世遂以「櫑具」代指學官或文士的典雅風範。
明代文人胡翰在《拟古》詩中寫道“手提櫑具劍,拂拭鸊鵜膏”,借櫑具劍的意象表達對古代武士精神的追慕。
晉代學者晉灼在《漢書注》中詳細考證了櫑具劍的形制,指出其裝飾與漢代大劍木首的相似性,成為後世研究漢代兵器的重要依據。
櫑具劍不僅是古代兵器,更是漢代禮儀文化與工藝美學的象征。其名稱和形制在曆史文獻與詩詞中均有深遠影響。
《櫑具劍》是一個由三個漢字組成的詞語。這個詞語的意思指代了一種制作精良、鋒利的寶劍。
櫑具劍的拆分部首分别是木、斤、刂。
櫑具劍的拆分筆畫分别是櫑(14畫)、具(8畫)、劍(9畫)。
櫑具劍是典籍、文獻中常見的古語詞彙,它源于古代的冶鐵技術和兵器制造工藝。該詞語以繁體字寫作,為「檑具劍」。
在古代,櫑具劍的寫法可能與現代稍有不同。根據曆代文字演變和書寫風格的變化,其具體寫法可能會有細微調整。然而,整體來說,古時候櫑具劍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版本保持了較高的相似度。
1. 傳說中的櫑具劍威力無比,無堅不摧。
2. 鐵匠師傅手工精湛,制作出一把櫑具劍。
3. 這把櫑具劍是家傳之寶,代代相傳。
組詞:櫑殼、櫑手、櫑斧。
近義詞:砍刀、兵刃。
反義詞:和平、文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