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鼎鼐調和的意思、鼎鼐調和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鼎鼐調和的解釋

相傳 商 武丁 問 傅說 治國之方, 傅 以如何調和鼎中之味喻說,遂輔 武丁 以治國。後因以“鼎鼐調和”比喻處理國政。 元 鄭光祖 《老君堂》第二折:“鼎鼐調和理庶民,安邦定國立功勳。”亦省作“ 鼎鼐和 ”。 唐 權德輿 《故司徒兼侍中贈太傅北平王挽詞》:“授律勳庸盛,居中鼎鼐和。”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鼎鼐調和,本義指古代用鼎與鼐(大鼎)烹煮食物時對火候、味道的精準掌控,後引申為協調多方關系、統籌全局的治理智慧。該詞源自先秦時期炊具與祭祀文化,《漢語大詞典》指出“鼎鼐”合稱象征權力核心,如《左傳·宣公三年》載“桀有昏德,鼎遷于商”,隱喻政權更疊需調和之力。

從文化内涵看,“調和”二字體現了中國古代“和合”哲學。《漢書·郦食其傳》中“王者以民為天,而民以食為天”的記載,印證鼎鼐作為炊具與治國理政的深層關聯,強調領導者需如廚師般平衡各種要素。宋代梅堯臣《依韻和杜相公謝蔡君谟寄茶》詩雲“鼎鼐調和天下計,鹽梅滋味世間知”,更将這一概念升華為國家治理的藝術化表達。

現代漢語中,該詞常用于形容處理複雜事務時的協調能力。如《中國成語大辭典》釋義:“喻指宰相治理國政,亦泛指調解重大矛盾”,其權威性可追溯至《尚書·說命》記載的“若作和羹,爾惟鹽梅”典故,以烹饪比喻治國。

網絡擴展解釋

“鼎鼐調和”是一個源自古代政治典故的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歸納如下:

一、基本釋義

指宰相或高級官員處理國家政務時,如同在鼎鼐中調和五味般協調各方關系。該成語以烹饪為喻,強調治國需平衡不同利益,最終實現國家治理的和諧穩定。

二、詞源典故

典故最早見于商代:武丁向賢臣傅說請教治國之道,傅說以“調和鼎中之味”為喻,提出治國如同烹饪需掌握火候與調味,後輔佐武丁成就盛世。此比喻被後世引申為處理國政的經典表述。

三、具體解析

  1. 字義說明

    • 鼎:三足兩耳的古代烹器,象征國家權力
    • 鼐(nài,非dǐng):特指大鼎,用于重要祭祀或政事
    • 調和:原指調味,引申為協調治理
  2. 政治意涵
    特指宰相職責,如唐代權德輿《故司徒贈太傅北平王挽詞》中“居中鼎鼐和”,即贊頌宰相治國之功。元代雜劇《老君堂》亦用“鼎鼐調和理庶民”形容宰相職能。

四、用法特點

五、現代啟示

該成語至今仍被引用于強調領導者的協調能力,尤其在涉及複雜社會治理的場景中,常借以說明統籌全局、平衡各方的重要性。

别人正在浏覽...

辨麗超逸踔踸出勤打跟頭典禮颠頭簸腦獨園二立撫叩鋼軌貫燭歸去來兮辭鼓湧橫遮豎擋緩貧檢封緘音郊籍角條家雀季候風機略京沚進往缙雲司幾桌枯楊聯播陋僻倫彜冥谶内當泥污蟛蜞毗聯憑式青虹窮幽極微凄異渠水宂劇蛇跌鼈神廠生監沈猶時羞收江南收孥蘇枯太尉調羹鼎剔股偷閑讬說聞奏崄峨香匙險污瑕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