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鼐調和的意思、鼎鼐調和的詳細解釋
鼎鼐調和的解釋
相傳 商 武丁 問 傅說 治國之方, 傅 以如何調和鼎中之味喻說,遂輔 武丁 以治國。後因以“鼎鼐調和”比喻處理國政。 元 鄭光祖 《老君堂》第二折:“鼎鼐調和理庶民,安邦定國立功勳。”亦省作“ 鼎鼐和 ”。 唐 權德輿 《故司徒兼侍中贈太傅北平王挽詞》:“授律勳庸盛,居中鼎鼐和。”
詞語分解
- 鼎鼐的解釋 .鼎和鼐。古代兩種烹饪器具。《戰國策·楚策四》:“故晝遊乎江湖,夕調乎鼎鼐。” 宋 張邦基 《墨莊漫錄》卷七:“予以謂古之鼎鼐皆無蓋,而足皆圓直無作獸形者,此乃敦耳。”.喻指宰相等執政大臣。 唐
- 調和的解釋 ∶調解使和好調和對立的觀點 ∶配合得適當;和諧色彩調和 ∶折中;妥協 ∶混和;攙和 ∶調味非調和之有異。;;清; 周容《芋老人傳》 ∶調味品詳細解釋.烹調,調味。《管子·小稱》:“夫 易牙 以調和事
網絡擴展解釋
“鼎鼐調和”是一個源自古代政治典故的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歸納如下:
一、基本釋義
指宰相或高級官員處理國家政務時,如同在鼎鼐中調和五味般協調各方關系。該成語以烹饪為喻,強調治國需平衡不同利益,最終實現國家治理的和諧穩定。
二、詞源典故
典故最早見于商代:武丁向賢臣傅說請教治國之道,傅說以“調和鼎中之味”為喻,提出治國如同烹饪需掌握火候與調味,後輔佐武丁成就盛世。此比喻被後世引申為處理國政的經典表述。
三、具體解析
-
字義說明
- 鼎:三足兩耳的古代烹器,象征國家權力
- 鼐(nài,非dǐng):特指大鼎,用于重要祭祀或政事
- 調和:原指調味,引申為協調治理
-
政治意涵
特指宰相職責,如唐代權德輿《故司徒贈太傅北平王挽詞》中“居中鼎鼐和”,即贊頌宰相治國之功。元代雜劇《老君堂》亦用“鼎鼐調和理庶民”形容宰相職能。
四、用法特點
- 語境:多用于褒揚高級官員的治國才能
- 語法:常作謂語或賓語,如“司徒調和鼎鼐,燮理陰陽”(《舊唐書》例)
- 近義表達:常與“燮理陰陽”連用,構成對宰相職責的完整描述
五、現代啟示
該成語至今仍被引用于強調領導者的協調能力,尤其在涉及複雜社會治理的場景中,常借以說明統籌全局、平衡各方的重要性。
網絡擴展解釋二
鼎鼐調和是一個富有深意的詞語,它代表了和諧、平衡與統一。它的構成部分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鼎(釜)和鼐(乃)。鼎出自金屬鼎爐,代表着政權的穩定和社會的繁榮。鼐則象征着爐膛中燃燒的火焰,代表着能夠促使鼎中事物烹饪、調和的力量。
鼎鼐調和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在那個時代,鼎是一種重要的社會象征,被用作祭祀、烹饪和儀式活動中。而鼐則是用來燃燒鼎中物品的火焰。
在繁體字中,鼎鼐調和一詞的寫法保持與簡體字基本一緻。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鼎鼐調和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但整體來說,它仍然代表着和諧和統一的含義。
以下是一些關于鼎鼐調和的例句:鼎鼐調和的社會是一個和平繁榮的社會。他們之間的關系十分鼎鼐調和,沒有任何争執。
鼎鼐調和可以與許多詞語進行組合,例如鼎浪合一、鼎足而三等。這些詞語通過鼎鼐調和進一步強調了和諧和平衡的概念。
在近義詞方面,可以使用和諧、統一、協調等詞語來替代鼎鼐調和。
相反地,反義詞可能是沖突、不協調、不和諧等。
總體而言,鼎鼐調和這個詞語傳遞了一種重要的觀念,即和諧與平衡是社會和個人發展的關鍵。無論是在古代還是現代,鼎鼐調和都被廣泛地應用于各個領域。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