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具。割麥刀。 明 徐光啟 《農政全書》卷二四:“麥釤,芟麥刃也。《集韻》曰:‘釤,長鐮也。’狀如鐮,長而頗直,比鏺薄而稍輕。所用斫而劖之,故曰釤。用如鏺,故亦曰鏺。其刃務在剛利,上下嵌繫綽柄之首,以芟麥也。比之刈穫,功過累倍。”
麥钐是中國傳統農具中的一種專用收割工具,主要用于小麥、稻谷等農作物的收割作業。其核心特征為長柄鐵制刀片,刀身呈弧形,刃部鋒利,使用時通過揮動長柄橫向切割作物莖稈,具有高效省力的特點。
從詞源學角度分析,“钐”字本義指“大鐮”,《說文解字》将其歸入金屬器具類,表明其材質屬性。《中國農業百科全書》記載,麥钐的雛形可追溯至漢代鐵器普及時期,至宋元時期形制趨于成熟,在長江流域稻作區與黃河流域麥作區均有廣泛使用。
該工具在使用範圍上具有地域特征:北方多稱“钐刀”,適用于平原大面積收割;南方丘陵地帶改良為短柄版本,稱“麥鏟”。現代農學研究表明,熟練使用者每日可收割3-5畝作物,效率是傳統鐮刀的2-3倍。隨着機械化農具普及,麥钐現已逐步退出主流農業生産,但在民俗文化中仍作為傳統技藝傳承,部分農業博物館收藏有清代至民國時期的實物标本。
(參考文獻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中國農具發展史》農業出版社2005年;《傳統農具與民俗文化研究》中華書局2018年)
“麥钐”是一個古代農具名稱,具體解釋如下: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農政全書》原文或農業史相關文獻。
扁扁編甿補鼇朝前夕惕鸱靡赤晴池魚之殃窗飾串子棰抶除邪懲惡村路歧擔石登堂嘀哩咕噜鬥酒隻雞方朔桃藩杝剛忿耕疇公財廣瀁顧效河陽宏侈畫棰黃錦黃紙劄禍門豁然确斯奸隱矜谑緝拾君上君子仇搕額苛索課最酷熱兩極分化領綫慢官美術片面署第一南柯記烹醢普度衆生鵲衣去任山箐山梨詩屋手闆松喬體度通紅旺發掀番烋烋諧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