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賣國求榮 ”。
“賣國求利”是一個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與“賣國求榮”相近,指通過出賣國家利益來謀求個人私利或富貴。以下為詳細解釋:
該成語形容勾結外部勢力,損害國家主權或權益,以換取個人的財富或地位提升。其行為本質是背叛國家利益,具有強烈的貶義色彩。
最早見于宋代洪邁《容齋隨筆》卷六,記載了蘇循父子在唐朝末年投靠權臣朱全忠(朱溫),因出賣國家權益被斥責的曆史事件。原文提到:“全忠薄其為人,以其為唐鸱枭,賣國求利,勒循緻仕,斥楷歸田裡。”
該成語與“賣國求榮”在多數語境下可互換使用,但“求利”更強調物質利益的獲取,而“求榮”側重于權位或名望的謀求。
《賣國求利》是一個成語,形容出賣國家利益換取個人利益的行為。指個人為了謀取個人利益而背叛國家、做出對國家有害的事情。
成語《賣國求利》的拆分部首為「貝」和「土」,分别代表財富和地理,這也暗示了出賣國家利益和土地資源的意義。根據漢字的部首分類,《賣國求利》屬于會意形字。
《賣國求利》的總筆畫數為20畫。
《賣國求利》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中。故事講述了趙家的主父列為了給自己的家族謀取利益而背叛了國家,出賣了國家利益。這個故事成為了後來該成語的來源。
《賣國求利》這個成語在中國曆史上多次出現過,既是對賣國行為的貶義形容,也成為了警示人們捍衛國家利益、不背叛祖國的教訓。
繁體字中,《賣國求利》的寫法為「賣國求利」。
在古代,「賣」字的寫法為「賣」,「國」字的寫法為「國」。
1. 他因為個人的私利,不惜賣國求利。
2. 面對誘惑,我們要牢記不能賣國求利。
組詞:賣國賊、求利心、國家利益
近義詞:投降求利、賣國求榮
反義詞:報國無私、忘我奉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