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卖国求荣 ”。
“卖国求利”是一个汉语成语,其核心含义与“卖国求荣”相近,指通过出卖国家利益来谋求个人私利或富贵。以下为详细解释:
该成语形容勾结外部势力,损害国家主权或权益,以换取个人的财富或地位提升。其行为本质是背叛国家利益,具有强烈的贬义色彩。
最早见于宋代洪迈《容斋随笔》卷六,记载了苏循父子在唐朝末年投靠权臣朱全忠(朱温),因出卖国家权益被斥责的历史事件。原文提到:“全忠薄其为人,以其为唐鸱枭,卖国求利,勒循致仕,斥楷归田里。”
该成语与“卖国求荣”在多数语境下可互换使用,但“求利”更强调物质利益的获取,而“求荣”侧重于权位或名望的谋求。
《卖国求利》是一个成语,形容出卖国家利益换取个人利益的行为。指个人为了谋取个人利益而背叛国家、做出对国家有害的事情。
成语《卖国求利》的拆分部首为「贝」和「土」,分别代表财富和地理,这也暗示了出卖国家利益和土地资源的意义。根据汉字的部首分类,《卖国求利》属于会意形字。
《卖国求利》的总笔画数为20画。
《卖国求利》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中。故事讲述了赵家的主父列为了给自己的家族谋取利益而背叛了国家,出卖了国家利益。这个故事成为了后来该成语的来源。
《卖国求利》这个成语在中国历史上多次出现过,既是对卖国行为的贬义形容,也成为了警示人们捍卫国家利益、不背叛祖国的教训。
繁体字中,《卖国求利》的写法为「賣國求利」。
在古代,「卖」字的写法为「賣」,「国」字的写法为「國」。
1. 他因为个人的私利,不惜卖国求利。
2. 面对诱惑,我们要牢记不能卖国求利。
组词:卖国贼、求利心、国家利益
近义词:投降求利、卖国求荣
反义词:报国无私、忘我奉献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