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馬褂的意思、馬褂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馬褂的解釋

[mandarin jacket worn over a gown] 舊時男子穿在長袍外面的對襟的短褂。以黑色為最普通。原來是滿族人騎馬時所穿的衣服

詳細解釋

舊時男子穿在長袍外面的對襟短褂。本為 滿 族人騎馬時穿的服裝,故名。解放前與長袍合為官定的常禮服。 清 趙翼 《陔馀叢考·馬褂缺襟袍戰裙》:“短褂,亦曰馬褂,馬上所服也。”《老殘遊記》第三回:“本日在大街上買了一匹繭綢,又買了一件大衣呢馬褂面子,拿回寓去,叫個成衣做一身棉袍子馬褂。” 老舍 《四世同堂》三十:“ 瑞豐 穿着最好的袍子與馬褂,很像來吃喜酒的樣子。” 楊朔 《三千裡江山》第七段:“畫上畫着個大胖孩子,穿着他父親大馬褂子和雲頭鞋。” 管桦 《烙餅》:“他拉過一領葦席,蓋上麥種,站起身,一手提着風雨燈,一手把滑下肩頭的棉馬褂子往上提了提。”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馬褂是清代至民國時期流行的傳統服飾,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演變曆史。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定義與基本特征

馬褂是一種穿在長袍外的短上衣,長度至臍部,袖長僅遮肘部,采用對襟、立領、平袖端設計,前襟綴有五枚盤扣。其名稱源于滿族騎馬射箭時的實用功能,滿語稱“鄂多赫”,漢人因其便于騎馬而稱“馬墩子”。

二、起源與功能演變

  1. 遊牧起源:最初為滿族先祖狩獵、騎射設計的實用短裝,袖短身短便于活動。
  2. 行服制度:清代被納入行服體系,皇帝巡幸、狩獵時扈從人員穿着,後逐漸成為日常便服。
  3. 禮儀化發展:康熙時期出現對襟、大襟、琵琶襟等多種樣式;雍正後普及民間;嘉慶至宣統年間裝飾愈加華麗,鑲邊工藝盛行。

三、結構與樣式分類

四、顔色與等級制度

  1. 尊貴黃色:明黃馬褂為皇室專屬,禦賜黃馬褂是最高榮譽象征,授予功勳者或侍衛。
  2. 常規用色:天青、元青、石青為正式場合常用色,寶藍、品月等用于日常,平民多穿黑色。
  3. 材質演變:從早期皮毛發展到緞、紗、呢等,乾隆時期曾流行珍貴裘皮制馬褂。

五、文化影響與曆史地位


注:以上内容綜合故宮博物院、清代服飾研究等權威資料,完整考據可參考《陔馀叢考》《老老恒言》等古籍記載。

網絡擴展解釋二

《馬褂》的意思

《馬褂》是指一種古代漢族男子的上衣。它是在明清時期流行起來的一種上裝。馬褂的款式通常是寬袍大袖、長及膝蓋,通常由絲綢等質地的材料制成。

《馬褂》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馬褂》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馬(馬字旁),它的筆畫數是10劃。

《馬褂》的來源

《馬褂》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明代。據考證,明代官員在馬背上佩戴馬鞍,為了便于坐騎,他們的上衣袖口較寬松,而這種寬松的袖口逐漸發展成為馬褂。後來,馬褂也成為一種有地位和身份象征的服飾。

《馬褂》的繁體

《馬褂》的繁體字是「馬褂」。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馬褂」的寫法沒有太大的變化。它的形狀和現代漢字基本相同,隻是書寫的風格可能有所變化。

《馬褂》的例句

1. 他穿着一件華麗的馬褂,氣質獨特。

2. 女兒為了給父親制作一件精緻的馬褂,費了很大的心思。

相關詞語

組詞:馬褲、馬靴、馬鞭、褂子、寬褂。

近義詞:長袍、大褂、大袖。

反義詞:短襖、緊身衣。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