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andarin jacket worn over a gown] 舊時男子穿在長袍外面的對襟的短褂。以黑色為最普通。原來是滿族人騎馬時所穿的衣服
舊時男子穿在長袍外面的對襟短褂。本為 滿 族人騎馬時穿的服裝,故名。解放前與長袍合為官定的常禮服。 清 趙翼 《陔馀叢考·馬褂缺襟袍戰裙》:“短褂,亦曰馬褂,馬上所服也。”《老殘遊記》第三回:“本日在大街上買了一匹繭綢,又買了一件大衣呢馬褂面子,拿回寓去,叫個成衣做一身棉袍子馬褂。” 老舍 《四世同堂》三十:“ 瑞豐 穿着最好的袍子與馬褂,很像來吃喜酒的樣子。” 楊朔 《三千裡江山》第七段:“畫上畫着個大胖孩子,穿着他父親大馬褂子和雲頭鞋。” 管桦 《烙餅》:“他拉過一領葦席,蓋上麥種,站起身,一手提着風雨燈,一手把滑下肩頭的棉馬褂子往上提了提。”
馬褂是清代至民國時期流行的傳統服飾,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演變曆史。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馬褂是一種穿在長袍外的短上衣,長度至臍部,袖長僅遮肘部,采用對襟、立領、平袖端設計,前襟綴有五枚盤扣。其名稱源于滿族騎馬射箭時的實用功能,滿語稱“鄂多赫”,漢人因其便于騎馬而稱“馬墩子”。
注:以上内容綜合故宮博物院、清代服飾研究等權威資料,完整考據可參考《陔馀叢考》《老老恒言》等古籍記載。
《馬褂》是指一種古代漢族男子的上衣。它是在明清時期流行起來的一種上裝。馬褂的款式通常是寬袍大袖、長及膝蓋,通常由絲綢等質地的材料制成。
《馬褂》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馬(馬字旁),它的筆畫數是10劃。
《馬褂》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明代。據考證,明代官員在馬背上佩戴馬鞍,為了便于坐騎,他們的上衣袖口較寬松,而這種寬松的袖口逐漸發展成為馬褂。後來,馬褂也成為一種有地位和身份象征的服飾。
《馬褂》的繁體字是「馬褂」。
在古代,漢字「馬褂」的寫法沒有太大的變化。它的形狀和現代漢字基本相同,隻是書寫的風格可能有所變化。
1. 他穿着一件華麗的馬褂,氣質獨特。
2. 女兒為了給父親制作一件精緻的馬褂,費了很大的心思。
組詞:馬褲、馬靴、馬鞭、褂子、寬褂。
近義詞:長袍、大褂、大袖。
反義詞:短襖、緊身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