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披閱考校。 清 江藩 《漢學師承記·朱笥河先生》:“凡館書稿本,披覈辨析,苦往復之煩。”
“披核”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披核(拼音:pī hé)指“披閱考校”,即仔細審閱、核對并校正文字或文獻内容。該詞常用于描述對書籍、文稿的嚴謹校勘過程,強調逐字逐句的審查與修正。
清代學者江藩在《漢學師承記·朱笥河先生》中提到:“凡館書稿本,披覈辨析,苦往復之煩。”。此句說明“披核”是古代文獻整理中耗時費力的重要環節,需反複推敲辨析。
二者組合後,特指對文本的深度審校,兼具“閱讀”與“考證”雙重含義。
多用于古籍整理、學術研究等領域,例如:
學者在編纂《四庫全書》時,需對古籍進行披核,确保内容準确。
“披核”屬專業術語,現代使用頻率較低,但在文獻學、曆史研究中仍有應用價值。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漢學師承記》或古籍校勘類著作。
披核是一個漢字詞語,常被用于形容暴露或展示真實的事物或情況。具體意思為揭開、展示本質、真相等。
披核的部首是手,總筆畫數為9。
披核這個詞最早出現于《史記·韓非子列傳》:“則觀其所維,是非其所論,辯則披核焉。”意為通過辯證的方法揭示真相。
披核的繁體字為「披核」。
在古代,披核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但基本上是類似的,如「披覈」、「披覺」等。
1. 他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破解謊言,披核真相。
2. 這個報道把事情的本質披核給公衆。
披核力:揭示真相的力量;披核者:揭示真相的人。
揭露、展示、顯露
掩蓋、隱藏、掩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