憤憤的意思、憤憤的詳細解釋
憤憤的解釋
(1).心求通而未得貌。《論語·述而》“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何晏 集解引 漢 鄭玄 注:“ 孔子 與人言,必待其人心憤憤,口悱悱,乃後啟發為説之。”
(2).指煩悶不舒貌。 金 王若虛 《君事實辨下》:“ 宋 孔熙先 博學文史,兼通數術,有縱橫才志。 文帝 時,為散騎侍郎,不為時知,憤憤不得志。” 明 歸有光 《與沉敬甫書》之五:“但千古哭聲,未嘗不同,何論前世有 屈原 、 賈生 耶?以發吾之憤憤而已。”
(3).氣憤不平。《後漢書·齊武王縯傳》:“自 王莽 篡 漢 ,常憤憤,懷復社稷之慮。”《宋書·殷景仁傳》:“ 湛 既入,以 景仁 位遇本不踰己,一旦居前,意甚憤憤。” 明 劉基 《牡丹會詩序》:“有向隅而不獲與羣,則憤憤然見於色,形於辭。” 章炳麟 《駁康有為論革命書》:“自甲申淪陷,以至今日,憤憤于腥羶賤種者何地蔑有?” 朱自清 《侮辱》:“可是--也說不出什麼,隻喃喃了兩聲,便憤憤然走了。”
詞語分解
- 憤的解釋 憤 (憤) è 因不滿而忿怒或怨恨:氣憤。憤悱(郁悶)。憤慨。憤怒。憤然。悲憤。激憤。憤恚。公憤。義憤填膺。憤世嫉俗。 筆畫數:; 部首:忄; 筆順編號:
- 憤的解釋 憤 (憤) è 因不滿而忿怒或怨恨:氣憤。憤悱(郁悶)。憤慨。憤怒。憤然。悲憤。激憤。憤恚。公憤。義憤填膺。憤世嫉俗。 筆畫數:; 部首:忄;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憤憤”是一個形容詞,讀作fèn fèn,主要包含以下三層含義:
一、基本釋義
-
氣憤不平的樣子
形容因不滿或受委屈而産生的強烈憤怒情緒。例如:“憤憤不平”。
例:清代小說《文明小史》中“傳知各童生,大衆俱有憤憤之意”即為此意。
-
内心煩悶郁結的狀态
本義指情緒壓抑、無法疏解,如《論語·述而》中鄭玄注釋:“必待其人心憤憤,口悱悱,乃後啟發為說之”(需等到對方内心郁結、欲言又止時,再給予啟發)。
二、引申與用法
- 同義詞:可寫作“忿忿”,如“忿忿不平”。
- 古籍用例:
- 《後漢書》描述王莽篡漢後“常憤憤,懷複社稷之慮”(心懷憤懑,意圖恢複漢室)。
- 金代王若虛提到宋代孔熙先“憤憤不得志”,指其因懷才不遇而煩悶。
三、情感層次
- 表層憤怒:直接表達生氣,如“憤憤地離開”。
- 深層郁結:強調情緒長期壓抑,如《漢典》解釋“志意蘊憤”(志向與心意被郁結)。
四、現代與外語對應
- 法語翻譯:indigné(憤慨的)、fâché(生氣的)。
- 常見搭配:憤憤不平、憤憤難安、憤憤之色。
“憤憤”既可用于描述外顯的憤怒,也可指内在的郁結,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其核心在于因不滿引發的強烈情緒,常見于文學與口語表達。
網絡擴展解釋二
憤憤(fèn fèn)是一個詞語,意思是非常生氣或憤怒。它的部首有心和分,心代表心情或感情,分代表分離或分開。根據拆分部首和筆畫,可以得知憤憤的偏旁部首和總筆畫分别是心和八。這個詞的來源比較普通,沒有特别的典故或故事與之相關。憤憤在繁體字中的寫法和簡體字一樣,沒有什麼不同。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憤憤的寫法也與現代相似。例如,繁體字寫作憤憤。
以下是憤憤的例句:
1. 他聽到這個消息後,憤憤不已。
2. 她對不公正感到憤憤不平。
3. 他氣得憤憤地砸了電話。
一些與憤憤相關的組詞可能包括憤怒、憤世嫉俗、憤青等。近義詞可以是氣憤、生氣,而反義詞可能是寬容、平靜等。
希望這些回答對你有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