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andarin jacket worn over a gown] 旧时男子穿在长袍外面的对襟的短褂。以黑色为最普通。原来是满族人骑马时所穿的衣服
旧时男子穿在长袍外面的对襟短褂。本为 满 族人骑马时穿的服装,故名。解放前与长袍合为官定的常礼服。 清 赵翼 《陔馀丛考·马褂缺襟袍战裙》:“短褂,亦曰马褂,马上所服也。”《老残游记》第三回:“本日在大街上买了一匹茧绸,又买了一件大衣呢马褂面子,拿回寓去,叫个成衣做一身棉袍子马褂。” 老舍 《四世同堂》三十:“ 瑞丰 穿着最好的袍子与马褂,很像来吃喜酒的样子。” 杨朔 《三千里江山》第七段:“画上画着个大胖孩子,穿着他父亲大马褂子和云头鞋。” 管桦 《烙饼》:“他拉过一领苇席,盖上麦种,站起身,一手提着风雨灯,一手把滑下肩头的棉马褂子往上提了提。”
马褂是清代至民国时期流行的传统服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演变历史。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马褂是一种穿在长袍外的短上衣,长度至脐部,袖长仅遮肘部,采用对襟、立领、平袖端设计,前襟缀有五枚盘扣。其名称源于满族骑马射箭时的实用功能,满语称“鄂多赫”,汉人因其便于骑马而称“马墩子”。
注:以上内容综合故宫博物院、清代服饰研究等权威资料,完整考据可参考《陔馀丛考》《老老恒言》等古籍记载。
《马褂》是指一种古代汉族男子的上衣。它是在明清时期流行起来的一种上装。马褂的款式通常是宽袍大袖、长及膝盖,通常由丝绸等质地的材料制成。
《马褂》这个词的拆分部首是马(马字旁),它的笔画数是10划。
《马褂》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明代。据考证,明代官员在马背上佩戴马鞍,为了便于坐骑,他们的上衣袖口较宽松,而这种宽松的袖口逐渐发展成为马褂。后来,马褂也成为一种有地位和身份象征的服饰。
《马褂》的繁体字是「馬褂」。
在古代,汉字「马褂」的写法没有太大的变化。它的形状和现代汉字基本相同,只是书写的风格可能有所变化。
1. 他穿着一件华丽的马褂,气质独特。
2. 女儿为了给父亲制作一件精致的马褂,费了很大的心思。
组词:马裤、马靴、马鞭、褂子、宽褂。
近义词:长袍、大褂、大袖。
反义词:短袄、紧身衣。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