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紱冕 ”。
“绂絻”是一個古漢語詞彙,源自中國古代的服飾文化,主要用于描述官員或禮儀場合的裝束。根據《漢語大詞典》的解釋,“绂”指古代系在官印或玉佩上的絲質绶帶,象征官職和身份,常見于祭祀或朝服;“絻”通“冕”,指帝王、諸侯或高級官員所戴的冠冕,代表權力和尊貴。合稱“绂絻”,則泛指官員的正式服飾整體,包括冠冕和绶帶,常用于禮儀、祭祀或朝會場合,體現了古代社會的等級制度和禮儀規範。例如,在《周禮》等典籍中,“绂絻”被用來描述祭祀時的莊重着裝。來源:《漢語大詞典》。
“绂絻”是一個較為生僻的古代漢語詞彙,需拆解分析:
1. 绂(fú)
指古代系印章或佩玉的絲帶,象征身份地位。如《漢書》中“懷銀黃,垂三組”的“組”即類似绂帶。
2. 絻(多音多義)
組合含義
“绂絻”可能有兩種解釋:
①禮服配飾:指官員的绶帶與禮冠,象征尊貴身份,如《莊子》中“绂冕”連用表華服。
②喪服裝束:若特指喪禮,則可能是喪服中的绂帶與絻冠組合。
注意
該詞罕見,需結合具體文獻語境判斷。若為“绂冕”(fú miǎn)則更常見,明确指代禮服禮冠。建議核對原文或提供更多上下文以精準釋義。
鞍馬之勞罷官白眼窩播土揚塵部豪慘狀坼兆褫奪沖天鶴疵诟雕章缛彩締素笃重貳宗非親非故風殿風鬣蜂須甘心瞑目高算溝門勾死人郭隗尊後儒畫幅花虛渾蒙交淺言深郊天赦嬌小玲珑繼舅積儹卷中人空名宣頭靈帝留放緑醪濃淡抛開破殘敲牙料嘴親睦泣竹榷政驅驟宂率生各紮省愆居神儁神手師課司馬中酸重通精童木頭球微矰窩絲糖無束無拘響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