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嚴厲尖刻。 唐 韓愈 《劉公墓志銘》:“為 環 ( 曲環 )檄 李納 ,指摘切刻, 納 悔恐動心。”
“切刻”是一個漢語詞語,主要含義為嚴厲尖刻,常用于形容言辭或态度的尖銳、不留情面。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該詞由“切”和“刻”組成:“切”有貼近、深切之意,“刻”則含苛刻、尖銳之義。組合後表示言辭或行為直指要害,帶有嚴厲批評或指責的意味。
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書面或正式語境中的犀利表達,例如檄文、辯論、批評等。典型例子可見唐代韓愈《劉公墓志銘》中“指摘切刻”一句,形容檄文内容直擊對方弱點,措辭嚴厲。
與“急切”的區分
需注意,“切刻”并非表達時間緊迫(如“迫切”),而是強調态度的尖銳。部分資料(如)提到“急迫”含義,但此用法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可能為誤讀。
現代使用
現代漢語中較少單獨使用“切刻”,更多用近義詞如“尖銳”“犀利”替代。但在解析古文或特定語境時仍需掌握其本義。
“切刻”核心含義為言辭嚴厲尖刻,需結合語境理解其批評力度。若需更多例句或古籍引用,可參考韓愈相關文獻或權威詞典(如漢典)。
切刻(qīe kè)這個詞是一個動詞,常用來形容事物厲害、深入或造成極大的影響。
切刻的部首是刀(刂)和克(克),刀表示切割,克表示斬斷、去除。切刻的總筆畫數為10。
切刻一詞來源于古代的文字,最早是指通過切割或雕刻的方式對物體表面進行加工的過程。後來延伸到對事物的直接影響,表示對事物産生深刻的改變或影響。
在繁體字中,切刻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古代漢字的寫法并不完全相同,但切刻一詞的基本形狀與現代基本保持一緻。
例句:
他切刻地描繪了那個時代的深刻印象。
這個經曆使她對生活有了切刻的認識。
組詞:
刻意、刻苦、刀刻、雕刻、切割。
近義詞:
深刻、嚴重、重大。
反義詞:
淺薄、輕微、無關緊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