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僧侣遵守的戒律和立身的仪则。《大乘义章》卷十:“言律仪者,制恶之法,説名为律。行依律戒,故号律仪。”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阿耆尼国》:“经教律仪,既遵 印度 ,诸习学者,即其文而翫之。戒行律仪,洁清勤励。” 章炳麟 《建立宗教论》:“故如 美洲 之摩门, 印度 之溼婆韦纽, 西藏 之莲华生教,专以不律仪为务者,无足论矣。”
(2).法律的礼节。《镜花缘》第二二回:“如今腹中只剩几段‘大 唐 律仪注单’,还有许多买办账。你要考他律例算盘,倒是熟的。”
“律仪”是一个具有双重含义的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指僧侣遵守的戒律和立身的仪则,强调修行者通过戒律约束行为、规范威仪。例如:
指法律和礼节,即通过法规与道德规范约束个人行为,维护社会秩序。例如:
该词在不同语境中侧重点不同:
律仪是一个汉语词汇,指的是遵守纪律和规矩,遵循秩序和法度,保持行为的合宜和规范。
律字由德字旁和彳字旁组成,德字旁为左部分,共4画;彳字旁为右部分,共3画。
律仪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礼仪制度。在古代社会,人们遵守律仪是为了维持社会秩序,促进和谐发展。律仪通过制定一系列规范和规则,引导人们的行为和思维,使整个社会更加有序。
律仪的繁体字为「律儀」。
在古代,「律仪」的写法稍有差异。其中「律」字的上部分为「聿」,表示书写或注释;下部分为「彳」,表示德行。而「仪」字的上部分是人,下部分是例,整体表示遵守规范的人。
1. 遵守律仪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
2. 他严格要求自己,自律尊循律仪。
1. 法律:指的是国家或社会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和准则。
2. 纪律:指的是大家遵循的规则和规定,以维护秩序和组织正常运行。
守纪律、守规矩、遵行法度、循规蹈矩。
放纵、无律、破法乱纪。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