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律仪的意思、律仪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律仪的解释

(1).僧侣遵守的戒律和立身的仪则。《大乘义章》卷十:“言律仪者,制恶之法,説名为律。行依律戒,故号律仪。”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阿耆尼国》:“经教律仪,既遵 印度 ,诸习学者,即其文而翫之。戒行律仪,洁清勤励。” 章炳麟 《建立宗教论》:“故如 美洲 之摩门, 印度 之溼婆韦纽, 西藏 之莲华生教,专以不律仪为务者,无足论矣。”

(2).法律的礼节。《镜花缘》第二二回:“如今腹中只剩几段‘大 唐 律仪注单’,还有许多买办账。你要考他律例算盘,倒是熟的。”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律仪是汉语复合词,其含义可从字源、专业领域及现代用法三个维度解析,以下结合权威文献进行阐释:


一、核心释义

  1. 律法礼仪

    “律”指法律、规则,“仪”指礼节、规范。合指社会规范体系,如《汉语大词典》释为“法律和礼节”,强调行为准则的双重约束性。

    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第1卷,第1103页。

  2. 佛教戒律

    在佛学术语中,“律仪”特指僧侣受持的戒律仪范。如《俱舍论》载:“律仪谓别解脱戒”,即通过受戒仪式获得的防非止恶之力。

    来源:玄奘译《阿毘达磨俱舍论》卷十四(电子佛典链接:CBETA在线藏经)。


二、专业领域释义

  1. 法律与礼制结合

    古代文献中多指律令与仪制的统合,如《唐律疏议》强调“律仪并重”,体现礼法融合的传统治理模式。

    来源:刘俊文《唐律疏议笺解》(中华书局,1996年)序论章节。

  2. 佛教三学体系

    属“戒定慧”三学之首,分为“别解脱律仪”(针对具体戒条)、“静虑律仪”(禅定中生)等类型,详见于《瑜伽师地论》。

    来源:弥勒菩萨造《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三(参考:中华电子佛典协会)。


三、现代引申义

自律与仪态

当代语境下衍生出“自律修养”与“行为仪态”的融合义,如“恪守职业律仪”强调专业操守与行为规范。

来源:《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年)第842页。


权威参考来源

  1. 古籍原典
  2. 学术著作
    • 刘俊文《唐律疏议笺解》(中华书局版)
    •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3. 现代辞书
    •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研社)

(注:部分纸质文献无直接电子链接,但可通过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检索馆藏信息。)

网络扩展解释

“律仪”是一个具有双重含义的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一、佛教语境中的含义

指僧侣遵守的戒律和立身的仪则,强调修行者通过戒律约束行为、规范威仪。例如:

二、社会法律与礼仪范畴

指法律和礼节,即通过法规与道德规范约束个人行为,维护社会秩序。例如:

三、用法与例句

  1. 佛教用法:
    “戒行律仪,洁清勤励”(《大唐西域记》),描述僧人严守戒律的状态。
  2. 社会规范用法:
    “非律仪禅理,口无所言”(唐代李公佐《谢小娥传》),体现对礼仪的重视。

四、补充说明

该词在不同语境中侧重点不同:

别人正在浏览...

傲听倍极蝙蝠不自见,笑他梁上鷰表丈人毕见茶花赋厂甸朝靴成群臣庶春水从性大帝大马趴丹水打覰典午敌地笛韵反面无情构阑股金轰輵贱辈狡兽戒惧俊刮筐币谅实良友哩溜歪斜临朝灵笈林下人理顺名捕命管摹泐内使棚扒盆子平壹签押房憩脚青晖清平世界情杂蛇蚖石濠沓拖添传題地铁查霆乱唯喏无可比伦先故嬉敖写经换鹅息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