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得志;得以遂願。 漢 張衡 《思玄賦》:“行頗僻而獲志兮,循法度而離殃。” 明 文徴明 《沉氏複姓記》:“今幸而獲志,不可無言以示我後人,子其為我記之。”
"獲志"是由"獲"與"志"構成的動賓結構短語,屬于古代漢語中的特殊組合用法。在《漢語大詞典》(第二版)中,"獲"字釋義包含"得到、實現"的義項,"志"則有"志向、意願"之意,二者組合表達"實現志向"的核心語義。
據北京大學中文系編纂的《古漢語常用詞詞典》記載,該短語最早見于先秦典籍,如《左傳·襄公二十七年》載有"獲志于諸侯"的用例,特指通過政治手段實現稱霸諸侯的抱負。漢代以降逐漸引申為個人達成理想追求,如《後漢書·馮衍傳》中"獲志于當世"即指實現仕途理想。
現代漢語中該短語已不常用,但在特定語境下仍具有修辭價值。台灣《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指出,其使用場景多限于文學創作或曆史研究領域,常帶有莊重典雅的語體色彩,如"潛心修學廿載,終獲志于學術殿堂"等文白相間的表達。
需要說明的是,該短語在《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中未單獨列目,其語義需通過字詞組合關系進行推導。中國社科院語言研究所《古代漢語虛詞詞典》建議,現代使用時應注重語境適配性,避免與常用詞彙"得志"産生語義混淆。
“獲志”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huò zhì(注音:ㄏㄨㄛˋ ㄓˋ),其核心含義為“得志;得以遂願”。以下是詳細解釋:
安息日暗約奧妙笨嘴拙舌不谷不赀倉遽澄定怆結處正殂沒撮序冬狩阿匼放夜粉白墨黑風雨不改福氣環寸幻心火迫酂侯弜頭虎子接納巾國英雄決賽局踖铿響姱容修态老婢煉炭吝顧離棹籠箨巒嶂末尾鬧嚷嚷盤纏乾餾千秋大業樵斧三五夕燥子山英生鄙省慎伸手不見五指詩博士俟候私拷四友焘覆吞嚼亡八忘機甕文案孔目紊煩五行俱下無士馬寫形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