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品秩的意思、品秩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品秩的解釋

(1).官品與俸秩。《後漢書·皇後紀贊》:“其(公主)職僚品秩,事在《百官志》。” 唐 張喬 《送龐百篇之任青陽縣尉》詩:“品秩台庭與,篇章聖主聞。” 宋 蘇轍 《謝複官表》:“伏念臣憂患餘生,老病兼至;廢黜雖久,尚霑品秩之餘。” 清 昭槤 《嘯亭續錄·禦營制度》:“其次大小官員扈從人等,皆按旗分品秩安立行帳。”

(2).泛指等第、次序。《書·舜典》“百姓不親,五品不遜” 唐 孔穎達 疏:“品,謂品秩。一家之内尊卑之差,即父母兄弟子是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品秩”是一個漢語詞彙,在不同語境下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

一、官制中的等級與俸祿制度(主要含義)

  1. 基本定義
    指古代官員的官品等級和對應的俸祿标準。它通過官職高低授予不同政治待遇,以區分官員的尊卑等級。例如漢代将俸祿分為“中二千石”“比二千石”等,俸祿與品級直接挂鈎。

  2. 具體等級劃分
    以漢代為例,品秩從高到低包括:

    • 上公、公(最高等級)
    • 中二千石(九卿級别,月俸180斛谷)
    • 二千石(月俸120斛谷)
    • 比二千石、千石、比千石等。
  3. 功能與意義
    品秩不僅是經濟待遇的體現,更是身份地位的象征,直接影響官員的禮儀、服飾、車馬等待遇。


二、泛指等級與次序(引申含義)

在非官制語境中,“品秩”可表示事物或倫理關系的等級次序。例如《尚書》注疏提到“一家之内尊卑之差”(如父母兄弟的倫理次序)也可稱為品秩。


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朝代的品秩制度,可參考《百官志》類史書或權威曆史研究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品秩的意思

品秩是一個漢語詞彙,意思是指一個人在社會上的地位、身份、名望等。它可以用來評定一個人或事物的品質和等級,以及其在群體中的地位。

拆分部首和筆畫

品秩的拆分部首是品和禾,其中品的部首是口,禾的部首是禾。它們的筆畫分别是5畫和5畫。

來源和繁體

品秩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語,最早可以追溯到《尚書·虞夏書·禹貢》:“予典百祀,丕于執事。庶績四方,顯于域裡。俾鳏寡之人,有以就食;孤獨之老,有以結織;小兒之窮,有以食養。各有所長,可以合思,修文教以未艾。勒之朱墜,無勞念哉!無忝厥志,藝有品秩。”

在繁體字中,品秩的寫法沒有變化。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品秩是用不同的形狀表示的。例如,在商代的“金文”中,品以“口”形狀表示,秩以“禾”形狀表示。

例句

1. 他由于在工作中表現出色,逐漸提升了自己的品秩。

2. 在這個社交圈子裡,地位高的人享有更高的品秩。

3. 她的家族世代保持着高品秩,是這個地區的名門望族。

組詞

品質、品行、等級、地位、身份、名望、聲望等。

近義詞

地位、身份、等級、名望、聲望等。

反義詞

低下、卑微、賤質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