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官品與俸秩。《後漢書·皇後紀贊》:“其(公主)職僚品秩,事在《百官志》。” 唐 張喬 《送龐百篇之任青陽縣尉》詩:“品秩台庭與,篇章聖主聞。” 宋 蘇轍 《謝複官表》:“伏念臣憂患餘生,老病兼至;廢黜雖久,尚霑品秩之餘。” 清 昭槤 《嘯亭續錄·禦營制度》:“其次大小官員扈從人等,皆按旗分品秩安立行帳。”
(2).泛指等第、次序。《書·舜典》“百姓不親,五品不遜” 唐 孔穎達 疏:“品,謂品秩。一家之内尊卑之差,即父母兄弟子是也。”
品秩是漢語中用于描述古代官員等級與俸祿制度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五方面解析:
字源構成 “品”字由三“口”組成,《說文解字》釋為“衆庶也”,引申為等級區分;“秩”字從禾從失,《康熙字典》載其本義為“積禾”,後轉指俸祿等級。二字組合體現古代以糧食計量官職待遇的等級制度。
典章定義 《中國官制大辭典》明确品秩包含“職事官階”與“俸祿标準”雙重維度,既指官員的九品三十階等級體系,也涵蓋對應的俸米、職田等物質待遇。
曆史嬗變 漢代始創“秩石制”,以“二千石”“六百石”劃分俸祿等級;隋唐推行“九品十八級”,每品分正從兩級;明代細化至九品三十階,形成“品級決定俸秩”的嚴密體系(《中國古代官僚制度研究》)。
制度表征 品秩制度通過冠服(如明清文官補服禽鳥紋樣)、印绶(如金印紫绶)、儀仗等物質載體具象化等級差異,這在《大明會典》《清史稿·輿服志》中有詳細規制記載。
語義延伸 現代漢語中,“品秩”可引申指代各類等級評定體系,如《現代漢語分類詞典》收錄其在學術職稱、技術等級等領域的轉義用法,但核心仍保留“等級+待遇”的二元結構特征。
“品秩”是一個漢語詞彙,在不同語境下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
基本定義
指古代官員的官品等級和對應的俸祿标準。它通過官職高低授予不同政治待遇,以區分官員的尊卑等級。例如漢代将俸祿分為“中二千石”“比二千石”等,俸祿與品級直接挂鈎。
具體等級劃分
以漢代為例,品秩從高到低包括:
功能與意義
品秩不僅是經濟待遇的體現,更是身份地位的象征,直接影響官員的禮儀、服飾、車馬等待遇。
在非官制語境中,“品秩”可表示事物或倫理關系的等級次序。例如《尚書》注疏提到“一家之内尊卑之差”(如父母兄弟的倫理次序)也可稱為品秩。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朝代的品秩制度,可參考《百官志》類史書或權威曆史研究資料。
繃冬禅月傳奏出将入相帶砺河山丹台登簿地官方長宜廢敗飛耳封官許願罘罟公地共勤宮事挂鈎觀測光瑩歸阙過事寒濑荷扇黃檗宗睆然輝粲胡擄忙亂江練近房菌界克達徕服藍籌股連作鹂鹒淩架靈韻論命茂異馬裘門捆曩代青鳥殷勤清宵慶削人樣乳節申辯世儒蒜押素烏台衡罔念五館污染無限制仙筆顯切狎猥希裡打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