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馬耳東風 ”。
“馬耳風”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一、基本含義
指聽到的話像風一樣從耳邊吹過,未加理會或未放在心上,比喻對他人言論充耳不聞。該詞由“馬耳”和“風”組成,因馬的耳朵雖大且靈敏,但常對聲音無動于衷,故以此類比人的态度。
二、來源與演變
“馬耳風”是“馬耳東風”的簡化形式,後者源自唐代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中的詩句:“世人聞此皆掉頭,有如東風射馬耳。” 後逐漸演變為“東風吹馬耳”“馬耳春風”等同義表達,均表示對言語的漠視。
三、用法與語境
四、現代應用
常用于描述對建議、批評或提醒的漠然态度,如:“他對旁人的忠告總如馬耳風,最終自食其果。”
該成語生動體現了人際溝通中“聽而不聞”的心理狀态,具有鮮明的形象性和文化意蘊。
馬耳風(mǎ ěr fēng)是一個成語,意為“指文學創作中引述、模仿别人的文字而缺乏自己的獨創性”。它常被用來形容作家或者文人對他人作品的過度模仿和抄襲。
馬耳風的拆分部首是馬(mǎ),耳(ěr)和風(fēng)。它共有10個筆畫。
馬耳風最早出現在明代文學家楊慎所創作的《世情薄》一書中。在繁體字中,馬耳風被寫作“馬耳風”。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馬耳風的寫法與現代相比稍有不同。它的“風”字采用了陳壽所創的古代字體,其形狀與現代略有差異。
他的寫作風格一直飽受批評,被指責為馬耳風,缺乏創新和原創性。
馬耳風相關的詞彙包括:創新、原創、模仿、抄襲、文學、創作等。
馬耳風的近義詞是模仿和抄襲,側重于作品缺乏原創性。反義詞是創新和原創,強調作品具有獨特性和創造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