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背德的意思、背德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背德的解釋

背棄道德或恩德。《國語·晉語三》:“已賴其地,而又愛其實,忘善而背德,雖我必擊之。”《漢書·文帝紀》:“ 濟北王 背德反上,詿誤吏民,為大逆。”《新五代史·吳世家·楊行密》:“ 神福 曰:‘吾以一卒從 吳王 起事,今為大将,忍背德而顧妻子乎?’”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背德(bèi dé)是漢語複合詞,由“背”(違背)與“德”(道德)組合而成,核心含義指違背道德準則或倫理規範。以下從詞典角度分項闡釋:


一、詞義解析

  1. 基本釋義

    指行為或思想違反社會公認的道德标準,如誠信、仁愛、公正等。例如:“背德之舉終将遭人唾棄。”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56頁。

  2. 倫理與宗教引申

    在儒家文化中,“德”代表個人修養與社會責任,“背德”即背離“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在宗教語境中(如佛教、基督教),可指違反戒律或神意。

    來源:《中國倫理思想史》,沈善洪等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28頁。


二、古籍用例


三、近現代語義演變

現代漢語中,“背德”常與具體行為結合,如:


四、相關概念辨析

術語 與“背德”的關聯
缺德 側重道德缺失,程度輕于“背德”
敗德 強調行為導緻道德敗壞,後果更嚴重
違反倫理 多用于學術語境,涵蓋更廣的規範體系

五、權威引用

“德者,得也;背德即失其所得,人之根基不存矣。”

——《說文解字注》段玉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76頁)

“道德是社會的黏合劑,背德行為侵蝕公共信任。”

——《倫理學綱要》萬俊人(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年,第102頁)


“背德”深刻植根于中國傳統倫理觀,其釋義需結合曆史語境與社會規範,本質是對人倫秩序與精神準則的背離。

網絡擴展解釋

“背德”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1. 基本定義
    指背棄道德或恩德的行為,強調違背社會倫理或辜負他人恩惠。例如《國語》中提到“忘善而背德”,即因私利抛棄道義。

  2. 古籍出處與例句

    • 《國語·晉語三》批評貪圖利益而背德的行為:“已賴其地,而又愛其實,忘善而背德,雖我必擊之。”
    • 《漢書·文帝紀》記載濟北王“背德反上”,指其違背君臣倫理。
  3. 近義詞與相關概念
    與“負德背義”含義相近,均指不守道德、違背信義的行為。日語中“背徳”也指違背道德,如“背徳行為”表示不道德舉動。

  4. 社會影響
    背德行為會引發社會譴責,如提到“受到唾棄”,反映傳統價值觀中對道德的高度重視。

  5. 現代用法延伸
    在當代語境中,可形容突破倫理約束帶來的矛盾心理(如“背德感”),但需注意具體語境中的情感色彩。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不同語言中的用法差異,可參考上述來源網頁。

别人正在浏覽...

奧阻别目辟書壁毯駁炙骖風驷霞炒賣橙蟹翠鳥陡恁敦修發揚光大公槐鈎較故行赫焰诃逐黃狀煇赫溷冒佳妙見羹見牆講劘椒蘭院機變械飾介僻肌隔井坎警妙炯朗救火拯溺镌砻雷船靈徒令儀令色遴選利子馬頰民胞物與冥通棄甲倒戈清斲欺貧愛富泣涕秋英三思台石幫岸識變四萃私政鐵筆無私頭前踠伏王稅頑奴委迹為人後誤殺效義狹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