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马耳东风 ”。
“马耳风”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信息进行解释:
一、基本含义
指听到的话像风一样从耳边吹过,未加理会或未放在心上,比喻对他人言论充耳不闻。该词由“马耳”和“风”组成,因马的耳朵虽大且灵敏,但常对声音无动于衷,故以此类比人的态度。
二、来源与演变
“马耳风”是“马耳东风”的简化形式,后者源自唐代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中的诗句:“世人闻此皆掉头,有如东风射马耳。” 后逐渐演变为“东风吹马耳”“马耳春风”等同义表达,均表示对言语的漠视。
三、用法与语境
四、现代应用
常用于描述对建议、批评或提醒的漠然态度,如:“他对旁人的忠告总如马耳风,最终自食其果。”
该成语生动体现了人际沟通中“听而不闻”的心理状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和文化意蕴。
马耳风(mǎ ěr fēng)是一个成语,意为“指文学创作中引述、模仿别人的文字而缺乏自己的独创性”。它常被用来形容作家或者文人对他人作品的过度模仿和抄袭。
马耳风的拆分部首是马(mǎ),耳(ěr)和风(fēng)。它共有10个笔画。
马耳风最早出现在明代文学家杨慎所创作的《世情薄》一书中。在繁体字中,马耳风被写作“馬耳風”。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马耳风的写法与现代相比稍有不同。它的“风”字采用了陈寿所创的古代字体,其形状与现代略有差异。
他的写作风格一直饱受批评,被指责为马耳风,缺乏创新和原创性。
马耳风相关的词汇包括:创新、原创、模仿、抄袭、文学、创作等。
马耳风的近义词是模仿和抄袭,侧重于作品缺乏原创性。反义词是创新和原创,强调作品具有独特性和创造力。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