戢迹的意思、戢迹的詳細解釋
戢迹的解釋
匿迹。 清 昭槤 《嘯亭雜錄·吳達善》:“故一時盜賊戢跡,不敢縱橫,商賈便之。”
詞語分解
- 戢的解釋 戢 í 收斂,收藏:戢翼。戢影。載戢幹戈(把兵器收藏起來)。 止,停止:戢怒。戢鱗(喻蓄志待時)。 姓。 筆畫數:; 部首:戈; 筆順編號:
- 迹的解釋 迹 ì 腳印:蹤迹。足迹。血迹。筆迹。 物體遺留下的印痕:印迹。 前人遺留下的事物:古迹。實迹。 追尋蹤迹:“漢求将軍急,迹且至臣家”。 據實迹考知:“迹漢功臣,亦皆割符世爵”。 筆畫數:; 部首:
專業解析
戢迹(jí jì)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隱藏蹤迹、收斂行迹,常用于形容人或事物隱匿行蹤、不顯露于外的狀态。以下從釋義、語源、用法及權威引用角度詳細解析:
一、釋義與語源
-
字義拆解
- 戢:本義為“收兵器”,引申為“收斂、止息”。《說文解字》釋:“戢,藏兵也。”
- 迹:指“足迹、行蹤”,《玉篇》注:“迹,足迹也。”
二字組合後,“戢迹”意為收斂行蹤,隱匿蹤迹。
-
深層内涵
強調主動性的隱匿行為,多含避世、退隱或收斂鋒芒之意,如《漢語大詞典》釋義:“謂隱居匿迹,不顯露于世。”
二、用法與語境
-
文學用例
- 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聶小倩》:“甯采臣,浙人,性慷爽,廉隅自重。每對人言:‘生平無二色。’適赴金華,至北郭,解裝蘭若……戢迹幽篁,終夜不寐。”
此處“戢迹”指甯采臣藏身竹林,隱匿行迹。
- 《宋書·隱逸傳》:“戢迹窮岫,蓄響幽林。” 形容隱士遁迹山林,不露行蹤。
-
近義辨析
- 匿迹:側重徹底消失蹤迹(如“銷聲匿迹”)。
- 戢迹:強調主動收斂行迹,未必完全消失,常見于文雅語境。
三、權威文獻參考
-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定義:“收斂蹤迹;隱居匿迹。” 收錄于第7卷第112頁。
- 王力《古漢語常用字字典》
釋“戢”為“收斂、止息”,例證“戢翼”“戢兵”佐證其“藏匿”義。
- 《辭源》(修訂本)
注:“戢,藏;迹,蹤。謂隱遁不露行迹。” 強調其隱逸内涵。
四、現代應用
雖屬古語,但仍有使用場景:
- 文學創作:如“亂世中,賢者戢迹山林。”
- 曆史論述:描述人物避世行為(如“東晉士人戢迹江南”)。
- 成語衍生:與“韬光戢迹”同源,喻深藏不露。
引用來源:
- 蒲松齡《聊齋志異》(中華書局點校本)
-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 王力《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商務印書館)
- 《辭源》(商務印書館修訂本)
網絡擴展解釋
“戢迹”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jí jì,其核心含義為匿迹、隱藏行蹤。以下是詳細解析:
1. 詞義解析
- 戢:本義為“收斂、止息”,引申為“隱藏、藏匿”;
- 迹:指“蹤迹、行迹”。
- 組合義:通過收斂行為或隱藏蹤迹,使自身不顯露。多用于形容人主動隱匿行蹤或停止活動。
2. 用法與語境
- 例句(來自清代文獻《嘯亭雜錄·吳達善》):“故一時盜賊戢跡,不敢縱橫,商商便之。”
此處指盜賊因威懾而停止活動、隱匿蹤迹,社會恢複安定。
- 適用場景:常見于書面語或曆史文獻中,描述人物、群體因外界壓力或主動選擇而隱蔽行蹤。
3. 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匿迹、潛蹤、隱遁
- 反義詞:招搖、顯露、橫行
4. 補充說明
該詞在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多出現在曆史、文學作品中。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用例或拓展詞彙,可參考古典文集或權威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挨凍受餓本鋪褊急鷝鴋不恌才貌綽起尺澤蹙折待差當期蕃輔髴髻光宗耀祖估搗詭間果農郭璞悍壯合調核訛詐橫拖倒扯涸塞黃雲谶環迫家兵蛟鳄款步匡振律則盲女明豁噴紅鋪陳乾基七級芙蓉遒然起寨喪律三尊神态身無完膚涉世食辨勞薪首憲手眼絲分縷解私市厮徒素飯貪侈托名橢球望其項背完卷踒躄烏黴黴遐漸潇灑謝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