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三大殿的意思、三大殿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三大殿的解釋

清 宮 太和殿 、 中和殿 、 保和殿 之合稱。 清 吳長元 《宸垣識略·大内》:“ 太和門 殿 明 皆曰 皇極 ,殿又曰 奉天 ; 中和殿 明 曰 中極 ,又曰 華蓋 ; 保和殿 明 曰 建極 ,又曰 謹身 :所謂三大殿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三大殿"是北京紫禁城建築群的核心組成部分,指明清兩代皇宮中軸線上的三座主體建築,按照南北順序依次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該名稱最早見于《明史·輿服志》,清代《日下舊聞考》則詳細記載了其建制沿革。

一、太和殿(奉天殿/皇極殿) 初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現存建築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面闊十一間,進深五間,重檐庑殿頂,是中國現存最大的木構殿宇。主要功能為舉行登基大典、萬壽節、元旦等國家級典禮,《明會典》載其"凡國家有大典禮,則禦正殿"。

二、中和殿(華蓋殿/中極殿) 建于明永樂年間,現存為明天啟七年(1627年)重建。平面呈正方形,單檐四角攢尖頂,鎏金寶頂。據《清宮述聞》記載,此處為皇帝赴太和殿前整理儀容、審閱祝文之所,亦是存放皇家譜牒之地。

三、保和殿(謹身殿/建極殿) 始建于明初,現存主體為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重建。面闊九間,重檐歇山頂。清代後期成為殿試場所,《清史稿·選舉志》載:"保和殿策士,自乾隆五十四年始"。明代則用于冊封皇後、皇子等典禮前更衣。

建築規制嚴格遵循《周禮·考工記》"前朝後寝"制度,三殿同立于8.13米高的漢白玉須彌座上,采用"土"字形布局,體現"中央屬土"的五行思想。梁架結構運用"舉折法",鬥拱形制符合《營造法式》二等材标準,整體建築群于1987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

參考資料:

  1. 故宮博物院官網建築專題
  2. 梁思成《中國建築史》
  3. 《明史·禮志》
  4. 《清會典事例》
  5. 單士元《故宮史話》

網絡擴展解釋

“三大殿”是明清時期北京故宮的核心建築群,指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座主要宮殿。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構成與功能

    • 太和殿:三大殿中規模最大,是皇帝舉行登基、大婚、出征等重大典禮的場所,象征皇權至高無上。
    • 中和殿:體積最小,皇帝在太和殿典禮前在此休息準備,并接受官員朝拜。
    • 保和殿:用于舉辦宴會(如科舉殿試後的“恩榮宴”)和臨時政務活動,後期也作為皇帝接見使節的地點。
  2. 建築特點

    • 布局:以太和殿為中心,三殿沿南北軸線對稱分布,兩側輔以廊庑、亭台等建築,體現中國傳統宮殿“中軸對稱”的布局法式。
    • 結構:木構架支撐,柱底有石柱礎,屋頂覆蓋金黃色琉璃瓦,牆面為深紅色,檐下裝飾藍綠色彩畫,與白玉石階形成鮮明對比。
    • 裝飾象征:太和殿内設金漆龍椅、盤龍藻井,外立雕龍石階,象征“皇權天授”。
  3. 曆史演變

    • 明代初建時稱奉天殿、華蓋殿、謹身殿,後多次焚毀重建,清代更名并沿用至今。

提示:若需進一步了解建築細節或曆史事件,可查閱故宮博物院官方資料或建築史專著。

别人正在浏覽...

鹌鹑骨飿兒包髻膊膊博古通今財權參合長淮誠真炊金馔玉顣頞大而化之大有遞身底座對屬反正還淳脯肉俯身負阻不賓哥利拉鲠言骨柮貴裡薃葔環鎮漿子谏獵臣較差郊學給予扣籃坤角來儀勞工兩舉犂春六老毛羽目聽木屧難點儾軟囊橐蹑蹬瓫溢碁布星羅清簟卿家三周撒潑放刁舍命不舍財盛事神禦殿沈志水精床送殡宿吏枉徑妄求無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