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言論相同。《晉書·張載傳》:“況夫庸庸之徒……莫不飾小辯、立小善以偶時,結朋黨、聚虛譽以驅俗。進之無補於時,退之無損於化。而世主相與雷同齊口,吹而喣之,豈不哀哉!”
(2).稱牲畜長牙滿口。《醒世姻緣傳》第七九回:“牛羣中有個才齊口的犍牛,突然跑到 楊司徒 轎前,跪着不起。”
關于“齊口”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言論相同(異口同聲)
指衆人表達一緻的觀點或态度,常見于古籍語境。例如《晉書·張載傳》記載:“世主相與雷同齊口”,形容統治階層附和統一說法的現象。
牲畜牙齒發育狀态
特指馬、牛等牲畜的牙齒長齊滿口,通常為六顆牙齒,标志着成年或成熟。如《醒世姻緣傳》描述“才齊口的犍牛”跪于轎前,即指剛發育完全的牛。
以上内容綜合自《晉書》《醒世姻緣傳》等古籍用例及詞典釋義,具體可參考漢典等權威古籍工具書(如來源)。
齊口是一個漢字詞語,主要有兩個含義:
1. 就是咱們平時所說的“一起”,表示人們集體行動、共同出發的意思。
2. 還可以表示人的嘴唇閉得很緊,不開口說話。
拆分部首和筆畫:
齊口是由“口”和“齊”兩部分組成的。其中,“口”是這個字的偏旁部首,表示嘴巴;“齊”是這個字的主體部分,表示整齊、一緻。
根據漢字的基本構造規則,齊口這個詞的總筆畫數是9畫。其中,“口”部分是3畫,“齊”部分是6畫。
齊口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或者祖先間的交流方式。在古代,人們在一起吃飯或者集體讨論時,如果大家能夠做到口齊聲齊,意味着大家信任和團結一緻,所以“齊口”也逐漸形成了合作、協調的象征。
在繁體字中,齊口這個詞的寫法沒有什麼變化,仍然是「齊口」。
古時候漢字寫法中,齊口的一種寫法是上半部分用“口”字形,下半部分用“齊”字後加上一個橫折線,表示嘴巴緊閉。
以下是一些常見的齊口的例句:
1. 請大家齊口一起唱生日歌,給他一個驚喜。
2. 他氣得齊口閉緊,一句話都不肯說。
一些與齊口相關的組詞有:
1. 齊心:表示人們的心思或行動是一緻或統一的。
2. 齊步:表示人們腳步的齊一緻、整齊有序。
3. 齊聲:表示人們說話或者喊叫的聲音是一緻或者同時發出。
齊口的近義詞是:同聲;反義詞是:異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