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馬吊 ”。
亦作“ 馬弔 ”。古代博戲。始于 明 代中葉。因合四十葉紙牌而成,故又稱“葉子戲”牌分十字、萬字、索子、文錢四門,前兩門畫《水浒》人像,後兩門畫線索圖形。四人同玩,每人八葉,馀置中央,出牌以大打小。見 明 潘之恒 《葉子譜》、 馮夢龍 《馬吊牌經》。 清 顧炎武 《日知錄·賭6*博》:“ 萬曆 之末,太平無事,士大夫無所用心,間有相從賭6*博者。至 天啟 中,始行馬弔之戲,而今之朝士,若 江 南、 山 東,幾於無人不為此。” 清 褚人穫 《堅瓠十集·紙牌說》:“獨是年來馬吊風馳,幾遍天下。”《歧路燈》第三四回:“不然者或是混江湖,骨牌湖,打馬吊,壓寳,大家玩玩,各投所好。”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馬吊漢語 快速查詢。
“馬吊”一詞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需結合不同語境理解:
起源與别稱
始于明代中葉,因由40張紙牌組成,又稱“葉子戲”。據明人潘之恒《葉子譜》和馮夢龍《馬吊牌經》記載,其玩法規則逐漸完善,成為士大夫階層的娛樂活動。
牌面結構
玩法規則
四人同玩,每人發八張牌,剩餘牌置于中央。出牌時以“大牌壓制小牌”為原則,類似現代紙牌遊戲的比大小機制。
曆史影響
清代顧炎武在《日知錄》中提到,馬吊在明萬曆後期因社會安定而流行于士大夫群體,後逐漸演化成麻将等現代博弈形式。
個别文獻(如)提到“馬吊”與古代葬禮相關,指将死者生前的馬懸挂于牆上以示哀悼。但此說法在其他權威典籍中未見佐證,可能為地域性習俗或詞義演變中的引申用法。
“馬吊”一詞的核心含義為明代紙牌博戲,是研究古代娛樂文化的重要對象,其規則和形式對後世棋牌類遊戲有深遠影響。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葉子譜》《馬吊牌經》等古籍原文。
《馬吊》是一個漢字詞語,可以指代兩種不同的意思:
1. 馬吊:馬匹的吊養,指馬匹用繩索懸挂在空中的養馬方法。
2. 馬吊:一種裝在馬背上的吊籃,用來載人或物品。
《馬吊》的拆分部首是馬和吊,其中馬是馬匹的意思,吊是指懸挂。
根據《康熙字典》,《馬吊》的總筆畫數為14。
《馬吊》這個詞的來源比較古老,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農耕社會。在當時,人們使用馬匹來耕地、運輸貨物等,因此需要一種方法來養護馬匹和便捷地使用它們。于是,就出現了馬吊這種養馬方法和載人吊籃。
《馬吊》的繁體字為「馬吊」。
根據古代漢字的書寫規範,「馬吊」的寫法可能會略有不同。在古時候,「馬」的寫法可能會稍有變化,比如有時會加上額外的撇或捺。
1. 農民用馬吊來耕地更加省時省力。
2. 他将貨物裝到馬吊上,然後拉着馬前進。
1. 馬車:載人或貨物的車輛,由馬匹拉動。
2. 吊車:一種用來吊運重物的機械設備。
3. 吊索:用來吊挂或運輸重物的繩索。
1. 吊養:指動物或植物通過懸挂的方式進行養護。
2. 吊籃:一種用來載人或物品的懸挂裝置。
1. 地面放養:指動物在地面上自由活動、放養的方式。
2. 載人馬車:一種可供人乘坐的由馬匹拉動的車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