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夫役的意思、夫役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夫役的解釋

被調發服勞役或受雇而供役使的人。 唐 元稹 《招讨鎮州制》:“應緣軍務所須,并不得幹擾百姓。如要車牛夫役及工匠之類,并宜和雇情願,仍優給價錢。” 範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四編第一章第一節:“ 北宋 的夫役是自耕農、佃農等廣大農民負擔的無償的勞役。” 葉聖陶 《城中》:“他隻挾着一個皮書包,不需要夫役幫助,也不象其他旅客那麼慌忙。”


夫役,舊指從事體力勞動或被役使的人。 瞿秋白 《文藝雜著續輯·“打倒帝國主義”的古典》:“ 廣州市 上用黃土鋪道恭迎 香港 總督 金文泰 的時候,特派三百名伕役洗刷牆壁上的‘打倒帝國主義’。” 郭沫若 《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第二篇第一章第二節:“這些奴隸在平時便做農;在有土木工事的時候便供徭役,在征戰的時候,便不免要當兵或者是伕役了。”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夫役”一詞在漢語中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均帶有一定的曆史色彩,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

  1. 指被征發服勞役的人:

    • 這是“夫役”最核心的含義。在古代,官府常常強制征調百姓從事無償或低償的體力勞動,如修築城牆、宮殿、道路、水利工程,運輸糧草物資等。這些被征調來從事此類繁重體力勞動的人就被稱為“夫役”。
    • 引用參考: 依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夫役”釋義為“舊時指服勞役的人,也指受雇做雜務的人”。此釋義明确指出了其“服勞役”的核心含義及曆史背景(“舊時”)。
    • 補充說明: 這種征役往往是強制性的(徭役制度的一部分),帶有剝削性質,是古代百姓沉重的負擔。
  2. 泛指從事體力勞動的人或仆人:

    • 在更寬泛的語境下,“夫役”有時也用來指稱從事體力勞動的工人、腳夫,或者指受雇于家庭、官府從事雜務勞動的仆人、差役。
    • 引用參考: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對“夫役”的釋義包括:“1. 役夫,服勞役的人。 2. 舊時指受雇做雜務的人。” 這印證了其廣義上指體力勞動者或仆人的用法。
    • 補充說明: 這個含義雖然也指體力勞動者,但強制性的色彩相對弱于第一個含義,更側重于其勞動性質(體力、雜務)。

“夫役”主要指舊時被官府征調從事無償或低償體力勞役(如土木工程、運輸)的百姓,體現了古代徭役制度的特點。其廣義也可指從事體力勞動的人或受雇的雜役、仆人。該詞帶有鮮明的曆史印記,在現代社會已不常用。

網絡擴展解釋

“夫役”是一個曆史性較強的詞彙,主要含義如下:

一、基本含義

  1. 勞役或苦工者
    指被官府征調或受雇從事體力勞動的人,常見于古代中國社會。例如唐代元稹在《招讨鎮州制》中提到:“如要車牛夫役及工匠之類,并宜和雇情願”,說明夫役包含被調發的勞工。

  2. 雜務勞動者
    也可指受雇承擔雜務的底層勞動者,如搬運、清潔等工作。葉聖陶在《城中》描述“夫役幫助旅客”即為此類用法。


二、曆史背景


三、近義詞與用法


四、特殊語境

部分文獻(如)提到“妻子代替丈夫責任”的比喻義,但此用法較為罕見,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中國通史》或唐代诏令等曆史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才将操作抵梧恩賞二藍犯難敢決功分國憲骨肉親孤稚沆澤鼾鼾酣淫黑練鴻門亭候诇畫箋歡媾疆封交臂曆指加壓禁食科要寬赦臨床面如灰土苗裔民生國計目語撓鈎鬧饑荒七哀千佛山潛讓全護入仗散序騷弊撒撇筲子笙歌鼎沸神媒深渥失合壽星老兒帥使水落歸漕斯須誦美隧戶推賞脫葉文王操武經七書無媲笑貌偕適謝天謝地欣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