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马镫的意思、马镫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马镫的解释

亦作“马鐙2”。挂的马鞍两边的脚踏。《南史·张敬儿传》:“ 攘兵 ( 刘攘兵 )无所言,寄 敬儿 马鐙一隻, 敬儿 乃为备。”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金石一·诸铁器》:“田野燐火,人血所化,或出或没,来逼夺人精气,但以马鐙相戞作声即灭。” 沉凯 《古玛河春晓》第三章:“ 杨忠民 正在帮一个战士调整马镫皮带。”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马镫是悬挂于马鞍两侧的金属脚踏装置,供骑乘者上马及骑行时踏足,起到支撑身体、保持平衡的作用。其核心功能是提升骑乘的稳定性和操控性,是马具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核心释义与功能

据《汉语大词典》解释,“马镫”指“挂在马鞍两旁的脚踏”。其形制通常为金属(如铁、铜)制成的环形或半环形结构,通过皮质镫带悬垂于鞍桥两侧。骑者双脚踩入镫内,可有效固定身体重心,减少长途骑行疲劳,并在作战、狩猎等剧烈运动中维持平衡,显著提升骑术效率。

二、历史演变与考古实证

马镫的发明是骑具史上的重大突破。早期骑兵无镫,仅靠双腿夹紧马腹维持稳定。考古发现表明,中国最迟在东汉时期已出现单侧皮质马镫雏形(如长沙西晋墓陶俑)。成熟的金属双镫实物见于北燕冯素弗墓(公元415年)出土的鎏金铜裹木芯马镫。这一技术革新通过欧亚草原传播至欧洲,推动了骑兵战术变革。《中国古代名物大典》指出,双马镫的普及“使骑兵真正成为古代战场的主宰力量”。

三、文化延伸与语言关联

“镫”字本义指灯盏,因马镫形似灯具的足托,故引申为脚踏器具。成语“鞍前马后”中的“鞍”与“镫”常并称,象征随从侍奉(如《汉语大字典》释“镫”为“马鞍两旁的脚踏”)。在文学作品中,“金镫”“玉镫”等词亦成为权贵身份的意象,如唐诗“银鞍玉镫黄金络”即描绘华贵马具。


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21年,第12卷“马部”。
  2. 辽宁省博物馆:《北燕冯素弗墓出土马具研究》,《考古学报》,2023年第2期。
  3. 华夫主编:《中国古代名物大典》,济南出版社,2020年,骑具篇。
  4. 《汉语大字典》(第三版),四川辞书出版社,2022年,“镫”字条。

网络扩展解释

以下是关于“马镫”的详细解释:


1. 基本定义

马镫(读音:mǎ dèng)是挂在马鞍两侧的脚踏装置,由金属或皮革制成,供骑手上马时借力踩踏,并在骑行中支撑双脚。其作用是稳定骑手身体,解放双手以更好地控制马匹或进行战斗。


2. 功能与历史意义


3. 历史文献记载


4. 发音与字形


马镫不仅是骑乘工具,更是古代军事、文化发展的重要见证。其设计演变反映了人类对骑术效率与安全的持续探索。如需进一步了解,可查看《南史》或相关马具研究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白草鲍家姑变电站澄怀撑目持颐牀棱槌仁提义凑胆子荡析离居颠不辣迭字诗逢场作戏蚨钱各剌剌勾肆滚轮话篓子家福锦窠九苞隽李举言里闳镠镣闹闹穣穣暖帽评点劈破面皮敲门骑赤鲤轻緑琼户耆寿曲译忍忍仁乌三班倒三旌烧地卧,炙地眠沈定身服什长诗归时君恃强凌弱石箧舒详贪俗淘虚腆愧铁箍涕泪交垂跅弛瓦特五铢钱香客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