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蓮花漏。 唐 鄭谷 《信美寺岑上人》詩:“我來能永日,蓮漏滴階前。” 清 納蘭性德 《浣溪沙》詞:“蓮漏三聲燭半條,杏花微雨濕輕綃。”參見“ 蓮花漏 ”。
蓮漏,又稱蓮花漏,是中國古代一種利用水流量計時的儀器,因關鍵部件形似蓮花而得名。以下從漢語詞典釋義、曆史淵源及文化意象三方面詳細解釋:
蓮漏(lián lòu)
指古代以蓮花裝飾或形似蓮花的計時漏壺。其核心結構為多層漏壺組合,通過恒定水流驅動帶有蓮瓣的浮箭指示時間刻度,屬精密計時裝置。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第9卷,第1083頁;《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01年版,第789頁。
起源
蓮漏由南朝科學家祖沖之改良創制。據《南齊書·祖沖之傳》載,他“以舊漏乖舛,更造新漏”,通過蓮花狀漏箭與多級補償壺結合,大幅提升計時精度。
來源:《南齊書》卷五十二·列傳第三十三;《中國科學技術史·機械卷》科學出版社,2000年,第201頁。
形态特征
漏壺浮箭頂端常鑄銅制蓮瓣,因蓮花象征潔淨(水計時需避污),且其開合形态可輔助觀察水位變化。宋代《玉海》稱:“漏器有金蓮承箭,以候時刻。”
來源:宋代王應麟《玉海·器用》;《宋代天文儀器研究》大象出版社,2017年,第134頁。
時間隱喻
詩詞中常以“蓮漏”代指光陰流逝,如清代納蘭性德《台城路·上元》:“蓮漏初沉,蘭釭微暈。”
來源:《納蘭詞箋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189頁。
禅意符號
佛教将蓮漏比作修行者對時間的覺知。唐代李商隱《題僧壁》詩雲:“獨敲初夜磬,閑倚一枝藤。世界微塵裡,吾甯愛與憎?蓮漏三階汲,松風萬壑哀。”
來源:《李商隱詩歌集解》中華書局,2004年,第5冊第2178頁。
來源:《中國通史·科技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76頁;中國國家博物館官網藏品數據庫(編號G63-479)。
“蓮漏”是漢語中的一個詞語,現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詳細解釋:
“蓮漏”即“蓮花漏”,指古代的一種計時器。其名稱可能源于器物造型與蓮花相關,或與佛教文化中蓮花的象征意義有關。
唐代詩文
唐代詩人鄭谷在《信美寺岑上人》中寫道:“我來能永日,蓮漏滴階前”,通過蓮漏滴水聲描繪寺院靜谧場景。
清代詞作
納蘭性德《浣溪沙》有“蓮漏三聲燭半條,杏花微雨濕輕绡”,以蓮漏聲象征時間流逝,烘托孤寂氛圍。
從“漏”字的釋義(東西從孔縫中滴落)可知,蓮漏應是通過水流或沙漏原理計時,可能帶有蓮花裝飾或分層結構。相關記載多見于佛教寺院場景。
如今“蓮漏”主要用于古詩詞鑒賞及曆史研究領域,日常生活中已無實際使用。可通過《浣溪沙》等經典作品體會其文學意象。
如需進一步了解“蓮花漏”的具體形制,建議查閱《中國科學技術史》等專業文獻。
白柰百意被褡子幖幖采工陳祈寵章傳卮出于詞采大拜門大刀釘筋對開獨異于人翻樣風采風口浪尖輻湊負局先生富謙閣揆歌手裹包荒城觳束奬拔嚼蔬驕邪解顔解錐驚夢進升盡緻犒牛括發列徒陵競立身内行凝翫瓢兒菜怯滞秋實如火如荼三張瑟瑟枕山聲銷迹滅深禁四塵天牎霆擊缇鑰五桂污濫黠捷下落不明仙娥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