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 唐 善歌者 張紅紅 隔屏以小豆記樂曲節拍之事。常用作詠吟善歌者的典故。 清 汪端 《湘煙小錄·紫姬哀詞》:“畫眉菱鏡花雙笑,記曲珠簾月二分。” 清 王蘊章 《碧血花·吊烈》:“ 紅紅 記曲采春歌,我亦聞歌喚奈何;誰唱 江 南腸斷句,清衫白髮雨婆娑。”參見“ 記曲娘子 ”。
“記曲”是一個源自唐代音樂典故的詞彙,其含義和用法主要與音樂、文學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記曲”指唐代善歌者張紅紅通過隔屏用小豆記錄樂曲節拍的事迹。這一典故常用于贊頌音樂天賦或吟詠善歌者,成為古代文學中音樂相關的典型意象。
據記載,唐代歌者張紅紅在屏風後聆聽樂曲時,通過撒小豆的方式記錄節拍,隨後能精準複現曲調。這種方法展現了古代音樂記憶與記錄技藝的智慧。
後世文人常以“記曲”入詩,例如:
“記曲娘子”是張紅紅的别稱,進一步強化了該典故與音樂技藝的關聯性。
注:以上解釋綜合了唐代音樂史實與曆代文學用例,如需了解更多詩詞中的具體化用,可參考《全唐詩》及清代文人詩集。
《記曲》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記錄音樂的曲調或記住曲調的方法。它由兩個部分組成,分别是“記”和“曲”。
《記曲》的部首是“言”和“曰”,其中“言”為左部首,表示和語言有關,而“曰”為右部首,表示音樂。
根據《康熙字典》,《記曲》的總筆畫數為19畫。
《記曲》這個詞的來源比較古老,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音樂文化。在古代,由于沒有錄音設備,人們通過口傳或者文字來記錄音樂的曲調,以便後人學習和演奏。所以,“記曲”就成為了描述這個行為的詞語。
在繁體字中,《記曲》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不發生變化。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會隨着時間的推移而變化。根據《康熙字典》,古時候的《記曲》的寫法為「註曲」,其中“註”是指注解、記錄的意思,與現代的“記”有些許差異。
他用心記曲,一支一支地編寫着自己的音樂作品。
組詞:記譜、記錄、曲譜、曲子
近義詞:記譜、記調、記音
反義詞:忘曲、遺忘、失調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