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通疏導(水道)。 晉 孫楚 《為石仲容與孫皓書》:“伐樹北山,則 太行 木盡;濬決 河 洛 ,則百川通流。”
“浚決”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開通和疏導水道,主要用于描述水利工程中的治理措施。以下是詳細解釋:
該詞最早見于晉代孫楚的《為石仲容與孫皓書》:“伐樹北山,則太行木盡;濬決河洛,則百川通流。”。此句通過“浚決河洛”描述通過治理黃河、洛河水系,實現百川歸流的工程效果。
主要用于古代水利工程語境,如疏浚河道、治理水患等。例如:“浚決河道以防水災”。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為石仲容與孫皓書》及相關水利史研究。
浚決是一個由漢字組成的詞語,包含了豐富的含義和文化内涵。
浚決的部首是水(氵),表示與水相關的含義。它由7個筆畫組成,包括了橫、豎、撇、捺等基本的筆畫。
浚決這個詞源于古代漢語,最早出現在《書經·洪範》中。繁體字為「濬決」。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浚決的古文寫法為「濬決」。古代的寫法常常會使用更多的筆畫和複雜的結構,給人一種古老而神秘的感覺。
1. 拆遷工人正在浚決這條河道,以便讓船隻順利通過。
2. 政府決定對該項目進行浚決,以解決水深不足的問題。
組詞:浚河、決堤、浚渠。
近義詞:清理、疏通。
反義詞:封閉、堵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