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善的意思、履善的详细解释
履善的解释
行善。 汉 焦赣 《易林·咸之鼎》:“昔忧解笑,故贪今富。载荣履善,与福俱遇。” 宋 曾巩 《中大夫尚书左丞蒲宗孟追封三代并进封妻制·母陈氏追封颍川郡太夫人》:“具官某母某氏,经德履善,宜其家室。”
词语分解
- 履的解释 履 ǚ 鞋:西装革履。削足适履。 践踩,走过:履历(.个人的经历;.记载履历的文件)。履任。履险如夷(走在险峻的地方,像走在平坦的路上,喻身处险境而不畏惧,又喻安全地度过险境)。如履薄冰(身临其境)。
- 善的解释 善 à 心地仁爱,品质淳厚:善良。善心。善举。善事。善人。善男信女。慈善。 好的行为、品质:行善。惩恶扬善。 高明的,良好的:善策。善本。 友好,和好:友善。亲善。和善。 熟悉:面善。 办好,弄好:善
专业解析
履善是由“履”与“善”两个单字组合而成的汉语词汇,其含义需从字源、本义及引申义综合理解,并蕴含深厚的文化内涵。依据权威汉语辞书及经典文献,释义如下:
一、单字释义
-
履 (lǚ)
- 本义:《说文解字》释为“足所依也”,指鞋子,引申为“践踏、行走”。
- 引申义:
-
善 (shàn)
- 本义:《说文解字》释为“吉也”,表吉祥、美好。
- 引申义:
二、复合词“履善”的释义
“履善”为动宾结构,直译为“践行善事”,核心含义为:
- 持续实践善行:强调将道德理念转化为具体行动,如行善积德、躬行仁义。
- 道德修养的实践过程:体现儒家“知行合一”思想,如《周易·系辞下》所言:“履,德之基也”,以“履”为道德根基。
例句与文献佐证:
《后汉书·崔骃传》:“履善则安,蹈恶则危。”
——意为:践行善道则得安宁,作恶则招致危难。
来源:《后汉书》卷五十二,中华书局点校本。
三、文化内涵与哲学延伸
“履善”浓缩了中国传统伦理观:
- 实践性:儒家强调“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反对空谈道德。
- 积累性:《周易·坤卦》有“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呼应“履”的渐进性。
- 社会性:如《礼记·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履善”是修身的核心实践。
参考文献
- 许慎(汉)撰,《说文解字》,中华书局影印本。
-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
- 《后汉书》,范晔(南朝宋)撰,中华书局点校本。
- 《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注:因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来源标注以权威纸质出版物为准,确保学术严谨性。)
网络扩展解释
“履善”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含义
“履善”指履行善行、积极做好事,强调通过实际行动践行善良品德。其中,“履”为动词,意为“践行、执行”;“善”为名词,指“善行、善事”。
二、历史渊源
- 汉代文献:焦赣《易林·咸之鼎》中“载荣履善”一句,将“履善”与福运关联,体现古人“行善积德”的观念。
- 宋代用法:曾巩在追封官员母亲的制文中用“经德履善”形容其品德,说明该词常用于赞颂德行高尚之人。
三、结构与扩展
- 构词特点:动宾结构(履+善),类似“履责”“履约”等词。
- “履”的深层义:除“执行”外,“履”本义为“鞋”,引申为“脚踏实地实践”,如“如履薄冰”中的谨慎态度。
四、使用场景
- 描述个人长期坚持善举,如:“他一生履善,资助贫困学子数十人。”
- 文学作品中赞颂品德,如古典文献中的褒扬性表述。
五、近义表达
- 同义词:行善积德、为善最乐
- 区别:“履善”更强调持续性的实践,而非单次善举。
可通过《汉典》()和《查字典》()查阅更多古籍用例及现代释义。
别人正在浏览...
败井頽垣柏署包身工扁仓逼近壁饰不测之忧昌姬常羲电磁泵地圻防墓飞荣忿忮干触根絶过日子过索狠切怀慝崆峒诳报嫪连脸蛋儿鳞翅目茂异眉头一展,计上心来面额免疫学名品内刑袅袅娉娉趫猛绮刻青珪卿寺雀离佛图舍脸审判士君子石泐海枯收回耍赖皮叔仲送亲诵述苏木擡迭恬适体变铁册拓落雾敞巫神下等人香火因缘香橘綫膛消遣品习非成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