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缰辔的意思、缰辔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缰辔的解釋

缰繩和辔頭。 清 戴名世 《甲戌房書小題文序》:“譬如仄徑窘步未嘗涉歷,氣浮力弱而遽試千裡之驥,銜勒不施,韁轡俱絶,其勢未有不颠仆者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缰辔”是漢語中與馬具相關的複合詞,由“缰”和“辔”兩個單字構成,具體釋義如下:

  1. 基本詞義

    “缰”指系馬的繩索,用于牽引或控制馬匹行進方向;“辔”原指駕馭牲畜的嚼子和缰繩的總稱,後泛指整套馬具的控制裝置。兩字連用,合指駕馭馬匹的繩索與配件系統,如《說文解字》釋“辔”為“馬辔也,從絲、軎、口,馭馬之具”。

  2. 字源分析

    • “缰”從糸(mì,表絲繩)、畺(jiāng,表邊界),本義為約束馬匹的繩索,引申為“受控”之意。《漢語大字典》指出其字形演變與古代騎射文化密切相關。
    • “辔”甲骨文象形為手握缰繩之态,後演變為“軎”(車軸頭)、“絲”、“口”組合,體現通過繩索與馬具協同控制馬匹動作的功能。
  3. 功能解析

    缰辔是古代車馬駕駛的核心工具,通過嚼鐵(銜)與缰繩聯動,使騎手或禦者能精準傳達指令。如《周禮·夏官》記載“六辔在手”,描述四馬駕車時缰辔的複雜操作體系。

  4. 文學引申義

    在文學作品中,“缰辔”常被賦予象征意義,如比喻對事物的掌控(如“放開名利的缰辔”)或自我約束(如“心猿意馬,難收缰辔”)。此用法見于《全唐詩》及宋代理學文獻。

參考來源:釋義綜合引自《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說文解字注》(中華書局)、《中國古代車馬文化》(文物出版社)等權威辭書及研究專著。

網絡擴展解釋

“缰辔”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jiāng pèi,由“缰”(拴牲口的繩子)和“辔”(駕馭牲口的嚼子和缰繩)組合而成。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1. 字面意義
    指缰繩和辔頭,是古代駕馭牲畜(如馬、驢等)的工具,用于控制方向和速度。例如《初刻拍案驚奇》中描述:“那驢散了缰辔,隨他打滾,好不自在。”

  2. 比喻意義
    引申為掌控權力或局面。如清代戴名世在《甲戌房書小題文序》中以“缰辔俱絕”比喻失控狀态,強調對事物的駕馭能力。


二、結構與引證


三、使用場景

多用于文學或比喻語境,如:


四、近義詞與關聯詞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權威辭典或古籍文獻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哀慘白眼相看八米盧郎寶書比偶避青乘其不備沉凝吃閉門羹寸土必争蹉過丹禁啖咋大牆雕闆抵斥頓腳販舂放狗屁泛散佛座須公襲關隔和人懷想歡愛荒白米黃阪毀離混芒檢踏谏章膠言進寸退尺金搖钜伯老虎皮兩荊摟抱免冊麋臘磨兜鞬目瞤傩戲盤面輕車熟路青組親賢韶箾勝覽射人先射馬虱子誰人天漏往例晩學洿沮鮮灼犀車